帶刺的朋友教學隨筆

如何引起學生學習《帶刺的朋友》的興趣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帶刺的朋友教學隨筆,希望您喜歡!

帶刺的朋友教學隨筆篇一

《帶刺的朋友》這篇課文從一個孩子的角度描寫了小刺蝟的靈敏、可愛,比較貼近生活實際,是一篇充滿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這節課後,謝書記不僅給了我極大的肯定和鼓勵,也給我提出了很多中肯而又寶貴的建議,根據書記耐心細緻地講評,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字詞教學不夠深入

上海市《中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特徵。”在二者統一的過程中,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實現“人文性”必須藉助“工具性”這一階梯。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字詞教學務必要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教師要採取各種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本節課的字詞,因為只有使學生認識詞語,才有可能使學生進一步去理解它,也才有可能帶領他們理解整篇文章、感受課文所傳達的情感。

我在上這節課時,預先設計了一張生字幻燈片,將我認為對學生來說有困難的生字詞歸整在上面,在學生學習課文前以小組開火車的形式解決。謝書記在點評時指出,這一教學設計雖然表明我認識到了字詞教學在語文課堂上的重要性,但是字詞教學還不夠深入。交流詞語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不能僅僅讀過一遍就匆匆結束,要花一定的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去掌握,寧可少講一點課文,也要把學生的基礎知識打牢固。

謝書記的點評使我茅塞頓開,“為什麼剛學過的生字詞,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還會反覆出現錯誤?”這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仿佛一時間有了準確的答案,是啊,如果我能在字詞教學中在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那學生的字詞錯誤率可能就會隨之降低,課堂教學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二、教學環節目的性不明顯

這篇課文在教學時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找出小刺蝟偷棗兒的動詞,這是梳理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脈絡。謝書記指出,僅僅帶領學生找到小刺蝟偷棗兒的幾個動詞是遠遠不夠的,找到動詞之後應該做什麼?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的。

謝書記的點評一針見血,準確地指出了我教學中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目的性不明顯,這說明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根本沒有思考清楚我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沒有目的的教學是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

接著,書記還進一步給了我提示:帶領學生找動詞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描寫小刺蝟偷棗兒的過程,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感受作者對小刺蝟的欽佩、喜愛之情。這一環節的教學目的不僅僅簡單停駐於此,還可以與作文教學聯繫起來,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追問學生:“可以怎么描寫小刺蝟偷棗兒?”,“可以從描寫動作入手”,“通過寫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如何能把一件事情寫得具體、生動?”,“從描寫動作入手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謝書記的點評使我明白了,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每一步教學環節都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只有在實現每一教學環節目的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語文課的味道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特徵。”如果說“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知識的基礎,那么“人文性”就是語文課程感情的升華。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在掌握一個個字詞的過程中,一起感受每篇課文所傳達出的情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對小刺蝟偷棗兒和戰勝黑狗兩件事情的描寫來表現作者對小刺蝟的欽佩與喜愛之情,謝書記指出,這堂課的語文味道不足,作者對小刺蝟的欽佩與喜愛之情沒有出來,學生的情感體會不夠深入。

通過謝書記的指引,我懂得了語文教學並不只是要帶著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地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進入課文,與作者進行情感上的碰撞,使心靈得到觸發。

在其它方面,我的這堂課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如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指令都要清楚、明白,教學語言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等等。謝書記精細準確的指導使我收穫頗多,在以後的課堂中,我將在改進缺陷的基礎上,進一步紮實教學基本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帶刺的朋友教學隨筆篇二

整堂課比較順利,但前半節上得比較從容,後半節上得比較倉促。尤其是說話練習部分,沒有時間指名較多的學生來練說,連起來介紹這一環節跳過了,拖堂5、6分鐘。反思整個教學實施過程,覺得在前半節某些地方浪費了一些時間。

1、導入環節“看圖說話”對學生估計不足,學生看了圖,僅說出了“圖上畫著紅棗兒和棗樹”,在引導學生將圖意說清楚,說具體上花了一些時間。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明確說話要求,訓練說話完整的能力。

2、討論哪幾節分別寫了兩件事時,學生中出現了不同意見,部分學生認為“我”想法和“我”與爸爸的對話不屬於事情之中。可見學生對文章段落的概念不清,劃分段落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3、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節課的重點,學生在小組討論時花了大量的時間讀課文,卻沒有具體討論歸納,以致於交流時,一生講了大段意思,卻沒有歸納出重點。可見學生的概括能力還有待於培養提高。

這節課教學目標得到了落實,學生在課堂上反映出的問題也屬正常。整堂課氣氛輕鬆活躍,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投入,教學效果良好。

帶刺的朋友教學隨筆篇三

課堂教學就像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有成功設計的喜悅;有思考不周而留下的遺憾,所以現在,我可以用“百感交集”來形容,我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

首先,我先來闡述一下,我對文本核心價值的定位。課題,帶刺的朋友。這裡的“刺”有兩層含義:第一,利用刺來覓食,獲取生存的食物。第二,利用刺進行自我保護。這裡的朋友不僅表現為我對刺蝟的喜歡,更是一種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和諧共生的畫卷。

正是基於我對文本核心價值如此定位,所以整堂課分為五個教學活動:一、引讀入文本之境,二、抓住刺蝟偷棗的“高明”。通過“劃—說—讀—講”內化文本語言學習活動,體現出刺蝟“刺”的作用,以及我的欽佩之情。三、體驗大黑狗、刺蝟的內心讀白,體現刺的作用,更體會他的靈活、機智。四、我與刺蝟的情景對話,體會彼此的關心與體貼,更深層次的理解朋友之間的關懷。五、同桌討論,“我為什麼如此對待他?”試圖理解文本的核心價值,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平等和諧的共同生活。

成功之處,正是由於我對文本中“朋友”這核心價值的理解,所以,我在第三、四環節設計時,就採用“大黑狗與刺蝟”的內心讀白,以及“我”與刺蝟的情景對話。這樣的設計,成功地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刺蝟、大黑狗、我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上,抓住文本的“刺蝟可真鬼”通過這句話,讓學生換詞,此時學生知道,這其實是對刺蝟地稱讚。二、最後一個討論題是成功的。因為學生充分理解了我對刺蝟的喜愛、關懷,更在頭腦中對朋友一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與動物,可以和諧共同生活。雖然這個感悟未必是每個學生都能理解,但它這顆人文的種子,會隨著學生年齡的成長,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在學生的思想里,生根、發芽。

當然整堂課中,也有些遺憾之處:

一、不成熟,需要沉著

在最後的設計中,我原來的構想是,邊說結束語,邊擦黑板上的板書,只留下朋友、喜歡、和諧。這三個詞,對文本的核心價值的凝練。但在實際操作時,沒有找到粉擦,顯得特別慌亂,沒有沉著對待課堂上這偶發事件處理的不成熟。

二、不成熟,活動設計要取捨

第二環節2~9小節,抓住“高明”,通過內化文本語言,了解刺的作用,以及它覓食的高明。這部分,我設計了“劃—說—讀—講”這四個學習活動。在實際操作中,因考慮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時間因素,所以活動的展開不夠充分。我應該定位在“劃—說—讀”上,把講的時間用在學生對高明一詞的理解上,讀得更到位。這樣,對高明一詞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當然,整堂課上還有一些值得與各位專家,各位老師討論、商榷的地方。到此比賽算告以段落,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這一路我的心情“我煎熬,我成長,雖累由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