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風箏教學隨筆

《理想的風箏》是第十二冊教材中理解難度較大的一篇課文。那么它的教學隨筆會寫些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AAAA,希望你喜歡。

理想的風箏教學隨筆一

作者蘇叔陽滿懷深情地回憶了一位年過半百、失去一條左腿的劉老師笑談腿疾、轉寫板書、追放風箏的三件事例,展現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完美人格。課題《理想的風箏》含義深刻: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熱愛生活的標誌,他借風箏寄託了自己雖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在廣闊的天地里有所作為的理想,同時他也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美好的種子,放飛了一隻只理想的風箏。學校有個慣例,每學期要完成一堂校內示範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下子被劉老師的人格魅力震撼了!選擇這一課,沒有任何猶豫。選定教材後,參考了一些精彩範例,汲取了其中的精華,並結合本班實際,進行了一番設計,終於在上周三“閃亮登場”。為了保持課堂的真實、靈動性,課前沒有作任何鋪墊,只是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兩年來的語文教學使我對本班學生也充滿了信心,大部分學生對文本有獨特的感悟與靈性,平時的閱讀訓練與習作中有較好的體現。可事實與預料卻大相逕庭,課堂上老師飽滿的情感未能完全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發言者寥寥無幾,平時善於發言的同學都啟而不發!不知是高年級同學的羞澀?矜持?還是課堂設計的問題有難度?百思而不得其解。“學術沙龍”研討活動中,儘管我校的老師點評很精彩,但我始終覺得一堂沒有引起全體學生共鳴的課終究是失敗的!

說來也巧,當我教學正在為自己的課堂深感遺憾時,中心校發來一個通知,需要每個教研組推薦一至二堂主題教學展示課。湊和著上報吧,反正也不一定會輪到展示!呵,越是擔心的事就越有可能發生!我們學校的課報兩堂中兩堂!且本周四就要展示!(周二接到通知的)僅2天時間!選你沒商量!此時再要推託也無濟於事了!借班上課,更有難度!和中心校及時聯繫,不巧的是,六年級6個班這一課全上完了,唯一的辦法,借五年級上!六年級教材五年級同學來上,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回顧自己的公開教學旅程,從《偉大的友誼》《賣火柴的小女孩》《大江保衛戰》到《只有一個地球》、《荷花》《愛如茉莉》……每一篇教材的解讀由淺入深,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藝術也是前輩的引領與不斷探討中日趨完善……離開中心校近兩個年頭了,脫離了大環境的薰陶,加上日常瑣碎事務的煩擾,坐下來盡心學習或外出學習的機會少之又少,眼界變狹窄了,思維變遲鈍了!呵呵,理所應當地重複著昨天的故事!四、五個年頭給自己壓壓擔子了,有必要抓住機會找一找差距!

有了壓力的兩個晚上是難熬的!再一次沉下心來,走進文本,解讀文本,與作者對話,與名師交流,尋找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的突破口!時鐘悄悄地指向10點,11點,絲毫沒有睡意,劉老師講腿疾故事時的微笑,寫板書時手持圓木棍的每一次艱難的鏇轉,放風箏時的奮力追趕、抓住風箏時臉上漾起的幸福和滿足,一一在腦海中鮮活起來,正是這一個個感人的細節描寫讓樂觀堅強、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劉老師形象更加豐滿!這些細節就是孩子感悟人物想像的抓手!重新設計每一個環節,揣摩每一個提問,預設孩子課堂上的生成,以及老師的評價……

今天終於走進了五(5)班的課堂,在舒緩的音樂聲中與孩子們一起回顧劉老師的感人事例,劉老師的一笑、一轉、一喊、一追無不震撼孩子們的心!他們仿佛也走進了劉老師的課堂,仿佛跟著劉老師一起製作風箏、追放風箏,他們快樂著、激動著、暢想著……那專注的眼神、流暢的表達、敏捷的思維令人叫絕!課堂上不僅涌動著濃濃的情,孩子們的心也隨著各式風箏飛上了藍天,面對挫折樂觀堅強、敢於挑戰困難的種子也在孩子的心中悄然萌發……

同樣一堂課,同樣的教者,同樣的學生(而且還是低一個年級的學生),不同的教學設計,卻收穫著不同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否有表達的欲望,能否跳一跳就能找到果子,能否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關鍵還在於我們老師!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讓自己的教學多一份鑽研與反思,課堂也許就會多一份靈動與精彩!

理想的風箏教學隨筆二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從本單元的“導讀”和課前的“閱讀提示”也不難看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首先在於鼓勵學生學習劉老師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和頑強執著的精神,其次是學習本文運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方法。鑒於本篇是略讀課文,我設計時主要想彰顯的教學理念就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要立足於學。課堂上我完全放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以質疑問難、閱讀交流為主線,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獨特體驗解讀文本,體味生活,努力營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通過蒐集資料、自主讀書、交流評價、質疑問難、對比感悟等系列活動,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立體對話環境中使語言文字訓練與情感薰陶完美契合,達到“文道統一”的理想境界。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明確學習目標。新課伊始,我就以滿懷深情的語調營造濃濃的懷念氛圍,說:“同學們,從小到大,我們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親人、朋友的支持和關愛。如果要你寫一個對你影響最大的人,你會寫誰呢?”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並引導其說原因。讓學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既是對學生已有生活經歷的喚醒與提取,也為後來尋找作者對劉老師念念不忘的原因埋下伏筆。在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暢所欲言之時,我用幻燈出示蘇叔陽的照片,介紹引入:“蘇叔陽是我國著名的作家。他在離開母校三十年後寫了一篇懷念恩師的文章——《理想的風箏》。本課中的劉老師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為什麼蘇叔陽三十年後還對他念念不忘呢?這將是我們本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學生在開課之初對本課目標有所了解,學習更具指向性、針對性。

第二環節:自主匯報,了解預習情況。基於小學生有表現欲望的心理,開課初我先創設輕鬆的課堂氛圍,安排了自主匯報活動:認讀生字詞、匯報預習收穫和提出讀書疑問。既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也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效果,同時引領學生漸漸走進課文,與文中人物、事件開始初步對話。可謂一舉多得。但是“對話”不是空洞之語,我們的教學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讓學生漫無邊際的匯報層面。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能夠從眾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讀懂重點之所在,由此轉入下一環節。

第三環節:研讀結合,感悟人物精神。學生談出的“感悟、體會”可能比較淺顯、籠統,甚至比較雜亂,需要教師及時調控。我設計的預案是引領學生進行三次對話:首先以“的劉老師”為訓練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談對劉老師的認識。同時教給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段落,通過品讀人物動作、語言、神態來體會人物精神品質。這一過程,給學生充分讀書、思考的時間,同時安排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的內部要求得到滿足,同時也積累內化了語言。本課事例典型,語言生動,相信學生都能感受到劉老師的身殘志堅、熱愛祖國、平等待生……在劉老師的形象逐漸豐滿,在學生心目中呼之欲出時,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談作者對劉老師的印象。或許學生年齡小,還不能自發地將心比心,體會作者心境。這時,教師鋪設台階,讓學生轉換角色,與心靈對話,想像:假如你也在現場看劉老師放風箏,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三次對話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了個來回。這個過程也讓文字內容、劉老師形象更加鮮活,為學生與文本和生活的對話作了充分的積澱與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