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讀後感500字

篇一:

讀完高爾基的自傳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真正的童年。

讀過《童年》的人都了解,它描寫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3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寄住在外祖母家中的歲月。

外祖父卡希林是個自私、貪婪的小業主,異常專橫,殘酷剝削僱工,兼放高利貸。但資本主在俄國的發展斷了他的發財夢。雖說他搬了幾次家,但結果不得租了兩間潮濕的地下室。小說結束時它已窮困潦倒,母親改嫁後也困貧困而死。兇狠的外祖父不得把11歲的阿廖沙逐出家門,到“人間”自謀去路。這無疑是一部紀實小說。

童年是每個人漫漫人生的開端,兒童的心靈、思想是天真無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會影響到兒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響,會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則會讓人喪失目標、困惑迷惘。這就好像一個人做某一件事情,連開頭都把握不好,那後面又怎么會很好地繼續下去呢?

高爾基的童年雖然是殘酷的,但是沒有這樣的生活磨練,他也許就不會成為偉大的文學家。

童年屬於你,同樣也屬於我。當我們內心感到空曠時,回想一下童年時代的自己,這會使我們心靈中留下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裡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篇二:

童年是五彩繽紛的,童年是絢麗多姿的,童年是一個百花齊放、鶯歌燕舞的季節。所以我們要珍惜童年,讓它變得充實起來,讓它變得更有意義,讓它變成一個美麗的世界。我們的童年時多么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的童年卻是痛苦地。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廖沙在他三歲時就喪失父親,從此失去了父愛就跟著母親和外婆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開了一個小染房。從此,他的黑暗生活就此開始。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經常打外婆和他,是他幼小的心靈走向了陰影。我一直以為他的外祖父不慈祥,很兇狠。但外祖父也有慈祥的一面,比如書上的一段話: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體輕貼我,他開始講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話語沉重,滔滔不絕。他講著講著,在我眼裡形象高大起來,這個乾瘦的老頭忽然成了大力士,他獨自一人拖著一條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講到天黑。自從我讀完這句話後,我才知道外公並不兇狠,也並不可怕。

讀完了這本書,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當年的高爾基已經走上了獨自生活的道路時,但是在我們這個年齡時,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依賴著自己的母親、父親。在父母心中,我們是他們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它們事事唯護我們,為我們排憂解難。讀了這本書我們是應該反思一下了。

所以我們要珍惜童年,不讓他白白流失,在生活、學習中多思考,有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