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個人衛生隨筆2篇

保育員的要求是要有責任心,要心思細膩,才可以對幼童的各方面成長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對幼童的衛生教育的重視,有助於保護幼童的健康。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保育個人衛生隨筆2篇,希望大家喜歡。

保育個人衛生隨筆(一):

幼稚園保育員隨筆:從小培養幼兒良好衛生習慣

未來社會是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文明人,是一個國家進步與發展的標誌。良好的衛生習慣作為文明人的素質之一,如何養成尤為重要。

中國有句古訓:“先入為主”.所以,對幼兒期的孩子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便是重中之重,是幼稚園課程內容之一,通過實踐使我們不斷認識到,在對幼兒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 良好的衛生習慣要從幼兒期開始培養

第一,幼兒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幼兒時期,對周圍環境十分敏感,願意聽從成人的教導,喜歡模仿成人 的行為,極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響,並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並逐漸養成行為習慣。但幼兒知識貧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學好學壞都在無意識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對幼兒加強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盡力避免不良衛生行為對幼兒的影響。

第二,幼兒正處於生長 發育的旺盛時期,但也是十分嬌嫩時期,如不養成良好講衛生、愛清潔、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就會給身體發育 帶來危害,影響身體健康發育。

第三,對孩子的一生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養成的,所以它的形成並不感到困難。比如,家長平時教育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要趴著或蒙頭睡覺、經常洗澡、修剪指甲等衛生習慣。同樣的,如果幼兒時期由於家長教育失當而形 成了不良衛生習慣,成人後要想加以矯正就非常困難。

二、 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內容

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衛生習慣包括:個人衛生。洗手洗臉的習慣,洗頭、洗腳和洗澡的習慣,早晚刷牙和飯後漱口的習慣,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潔的習慣等。 除個人衛生外,還要養成不隨地吐痰、大小便,不亂扔紙屑瓜果皮等。

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習慣。飲食要定時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等。遵守時間習慣。要有生活規律,在規定的時間裡就餐、睡覺、休息、學習和遊戲活動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生活自理習慣。根據孩子年齡的特點,讓孩子做一些自身的、家庭的力所能及的活,諸如:自己吃飯、擦臉洗臉、穿脫鞋襪、繫鞋帶、穿脫衣服、洗碗、掃地等。睡眠習慣。要培養幼兒養成獨自上床、按時睡覺起床、保持正確的睡眠姿勢、不騷擾他人等。

三、培養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方法

第一、守規則常堅持。

幼兒良好衛生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個不斷養成、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恆。乾任何事情都貴在堅持,不要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應讓幼兒“有章可循,違章必究”。在幼稚園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可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幼兒每天回幼稚園必須用毛巾擦手、喝水;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等,這些規則的制定幼兒必須遵守,最後習以為常,形成自覺的行動,嚴格地要求和幼兒的反覆練習促進了良好衛生習慣的形成。

第二 、標準統一,共同監督

活動中需要統一的規則,教師和全體幼兒要牢記於心,這樣良好衛生習慣才能很好地培養起來。如果老師一會兒“左”、一會兒“右”,模稜兩可,小朋友無所適從,不知該怎么辦,結果隨心所欲,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如在要求幼兒喝水時,老師也應與幼兒同時進行;幼兒洗手,老師也要與幼兒共同洗手,並在與幼兒共同活動中,做出洗手的正確方法,讓幼兒模仿。

第三、 培養集體促個別

良好的班風可以約束個別幼兒不良的行為。因此,要善於發揮集體的力量來轉變個別幼兒的不良行為。如:有些幼兒不喜歡剪指甲,老師可通過情境故事講述形式教育幼兒要勤剪指甲,因為指甲長了很容易藏著細菌。在集體的合作和帶動下,個別的幼兒就改變了原先的不良習慣。

第四、發揮榜樣的作用

幼兒的模仿力極強,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是教師,教師在幼兒的眼中是最偉大、最有權威的偶像,言行舉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為此,作為老師我們首先檢點自己的行為,真正成為孩子的表率。幼兒在教師良好行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習慣。另外,故事、詩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有很強的榜樣力和感染力,幼兒也很喜歡模仿。因此,教師注重引導幼兒接觸好的藝術作品,通過這些最直接、最具體、最形象的影響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第五、要求家長積極配合,形成家園教育環節的一致性

積極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定期召開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經驗交流活動 . 教師經常通過各種方法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向家長宣傳幼稚園生活常規及衛生習慣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讓家長了解幼兒教育,要求家長密切配合,積極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規及衛生習慣。

總之,幼兒期既是容易接受教育的時期,也是人生諸方面的奠基時期。為了讓孩子成為棟樑之材,一定要抓好這個教育的黃金時代!

保育個人衛生隨筆((二):

幼兒期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關鍵時期,我認為,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最重要是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作為小班教師,首先就要學會善於觀察每個孩子的不同,採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育,做到因人而異,從而來糾正幼兒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進餐習慣,從小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一、與家長溝通,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我班幼兒獨立性較差,依賴性強,多數幼兒在家是成人餵食的,更由甚者是追著喂,哄著吃。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後,由於生活衛生習慣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由在家的幾個大人圍著轉到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開學後,我們發現幼兒偏食、挑食的現象較嚴重。但幼兒飲食習慣的可塑性較強,就有意識地進行了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著重智力開發、吃得“好”,卻輕行為習慣培養的現象,許多幼兒形成吃飯挑剔、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比例失調,引起各種營養不良症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利用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平時的家園通訊欄和網上的宣傳,鼓勵家長配合幼稚園平衡膳食,向家長做好宣傳教育,只有合理的營養才能確保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通過遊戲兒歌等的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洗手習慣。

我們通過兒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讓幼兒了解小手的作用,學會洗手的方法。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於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通過小競賽,讓幼兒掌握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淨,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藉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範——挽袖,並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說:“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這樣,孩子們把洗手當作遊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三、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

1、 及時調查、了解幼兒的偏食情況

在了解中,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樣示範法。

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並及時表楊,為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打預防針”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採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遊戲,然後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麼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後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3)逐漸加量的方法。

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綠色蔬菜,開始她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現在能稍微吃點了。

(4)物質鼓勵法。

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得到了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