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話題隨筆: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

編者按:《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作者對文明,對文化的個人看法。生態文明建設,先要從人的內心改變開始,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

所有的聖賢都告訴過我們,愛是人類最高超的智慧,是解決一切矛盾、危機乃至爭端的最根本的力量。這是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我們提出生態文明時,就意味著我們再一次明白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終究還是要依靠愛的力量來維護,拯救危機、恢復和諧尤其如此。否則,即便是我們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採用強制手段造林、育草、護水、淨氣,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然而,由於人的內心愛的智慧沒有被喚醒,為了滿足欲望、追求利益又會去隨意破壞生態環境。歷史上我們不是沒有過好的生態環境,而是因為對傳統文化逐漸遠離,愛的智慧喪失和做人原則的丟棄,恣意妄為之下才造成了今天這樣惡劣的環境。所以,站在長遠的戰略高度看,要建設好生態文明,就是必須要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人性中最本真的愛心得以喚醒而不被虛妄迷惑,再由愛自己擴展到愛親人和周圍的人、社會的人,進而擴充到愛自然萬物。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才可以從制度和法律層面確立完全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約束形式,並把這些約束逐步變成普遍的自覺。這一切的原則和方法,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中,只是需要我們虛心地求教於我們偉大的祖先聖賢。

一. 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人類對生存文化的再認識、再確立,也是人類精神的再升華。

從文化的根源上看,生態文明本來就是中國人古已有之的文化觀念。因為我們的文化就是從通於自然的理性中演化出來的。《周易》系詞里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序卦里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明確告訴人們,人是天地的產物。《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浴王。”對自然崇敬有加,因其富有盛德。莊子更形象地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這些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流傳延續了五千多年。可是在人類所謂的發展進步中,人的欲望不斷膨脹,利益之爭日趨激烈。在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過程中,人們感覺到自己了不起,感覺到自己成了地球的主宰、宇宙的征服者,對於古聖先賢們的教誨和告誡,逐漸置於腦後,即使記起來,也只是嘲笑一番,藉以炫耀當代人征服自然的豐功偉績。誰知社會走到今天,人們突然驚異地發現,原來祖先告誡過的都是對的,就是近現代的一些哲人,也在不斷地重複著那些告誡。恩格斯就說過:“我們不要過份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但是因為我們不聽,利令智昏,一意孤行,結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我們的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應該說,直到這種情況下,人類的領導人物們才真正有所警覺,才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甚至也意識到我們欠下了許多的生態債,需要儘快償還,否則後果不堪構想。不管普通民眾如何認識並對待生態危機,僅就領導人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和反省,完全可看作是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理性態度,也可以說是人類精神的一次升華。雖然代價很大,大到也許幾代人都還不清債,但是畢竟是警覺了,幡然醒悟了,決定重新建立良好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不幸中的萬幸,表明我們沒有失去這最後一次自我拯救的機會。

二.少數人的認識不足以改變現狀,普遍的精神升華才能實現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

幾乎所有的事情改變都是這樣一種規律,起初只是少數人認識到了,然後通過對這種認識的不斷強化推廣,使之深入人心,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並成為普遍的自覺行為,至此才成為一種文化,也成為一種社會習慣行為。

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的實現,同樣也需要經過這樣的規律性實踐。不論各國領導人乃至一些學者、專家或者社會高層次人物對於生態危機有了如何深刻地認識,並且已經十分明確地提出了改變現狀、重建人類生存環境的戰略構思,甚至建立了國家戰略,但是當普遍的民眾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沒有對改變現狀產生自覺意識時,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所聚集的力量就顯得十分微薄。那么,我們所要做的,首先應該是對於民眾的教育,而不是單憑相關的法律制度來簡單推進這樣的戰略目標的實施。這樣說,並不是認為法律制度不重要,而是說,我們必須首先做好教育,讓生態文明的觀念成為人們內心的一個基本價值。如果沒有做這件事,只是一味的強調法律制度,就等於少數人在推著多數人走,而不是大家一起走。不容置疑,這是一種費力少功的做法。

顯而易見的是,現代人在享受了許多新有技術產品帶來的舒適和娛樂之後,對於克制自己,尋求與自然的平衡、和諧,在許多情況下並不以為然。早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就在喚起各國對環境問題的關注。1992年,聯大環境會議上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然而,到20xx年,中國的一氧化碳排放總量竟占世界第一。時至今日,我們每天可以看到還是有那么多的人在破壞森林,釋放煙霧,傾倒污水,燃燒垃圾;也能看到,幾乎所有的菜農依然在使用農藥、化肥,幾乎所有的養殖場都在用催生素。人類惡化環境的力量還很強大!

這些事實足以說明,少數人的認識不足以改變現狀,即便這些少數人是領導者或大學者。只有大眾的認識明確,精神普遍升華之後,多數人的自覺行動才能實現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    

三.從教育入手重新確立智慧的文化觀念,使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世人的普遍自覺

儘管中國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的漫長歷史,期間經過多次的文化侵害或摧殘,但是正如前面論述的,傳統文化的智慧依然光芒萬道,對於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具有拔雲見日的功效。正如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呼籲的那樣:“假如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20xx年前去吸取孔子的聰明”也許外國人並不明白,中國聖人的智慧是無法用聰明來表述的。但他們既然這樣說,就表明在他們心目中,再也找不到別的“聰明”了。而且,我們也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是屬於全人類的,中國古代聖人的智慧也是無私的。我們就不應該再讓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隱於民間,而應當把它上升為官方文化,進行系統地教育,讓其核心價值成為國人以及世人的普遍精神原則。否則,我們既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世人。

那么,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當如何進行,如何才能把它與生態文明這個戰略緊密結合呢?這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融入基礎教育。從長遠看,這是真正打下基礎,牢固根基的措施。今天的少年兒童,過了十幾年二十年,就是社會的主要力量,他們的意識和觀念對社會的形態與狀態會產生重大影響。要是他們內心沒有與自然和睦相處的觀念,更沒有愛的智慧,那么,可想而知,在他們手中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自然環境又是什麼樣子!我們今天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所造就的一切良好生態,照樣會輕易毀掉。所以,基礎教育中一定要堅持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這樣的步驟和內容安排。絕不能再輕視大道的傳承。大道就是自然法則,在人就是最高原則。如果我們的學生受了十幾年教育,結果連做人的原則也不知道或者沒有建立起來,那我們教育出來的還算是人才嗎?他們除了一心為自己打算之外,對社會又有什麼益處?至於大道的傳承,也不是說些空話,強加於人,而是要學習古代聖賢教育人的方法,從人性的特點出發,由內而外,由近而遠,推己及人,循循善誘,啟發自覺。比如愛的教育,我們肯定要讓學生自己找出來誰對他最好,他必然也能知道該對誰最好,再推而廣之,與社會人相處,與自然相處,總能找出好的一面,既然能找出好的一面,也就能啟發他的回饋心理。曾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亂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段話對於我們在基礎教育中融入大道傳承,應該很有啟發。而佛經講的道理更為通俗:“報父母恩,報眾生恩,報國土恩”。也是我們把握教育大道的一把金鑰匙。我們如果不先讓學生學會愛自己的親人父母,就要求他愛社會、愛自然,顯然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能流於形式而不能深入內心,只能一閃即逝而不能長久留存。

二是對官員進行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使之確立為人為官的有效原則,從內向外進行符合人性的修養,形成良好的官風。以中國官員而論,一些不負責任的或者已經腐敗的官員,基本上可以認為有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做人的原則沒有建立起來或者不穩固,在利益誘惑和欲望牽引下,心理失衡或者進入病態,所以其行為無法讓人理解;另一種是文化教養不足,過於自負,不信因果,所以,只要不被法律網住,什麼事都敢做。這些官員制定政策、做事情、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就存在害民傾向,更何況對待自然環境。如果不通過教育改變這些官員的現狀,在一個以吏為師傳統久遠的國度,普通民眾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些官員是重點,儘管為數不多,但是負面影響大。他們的問題解決了,大多數官員都容易按照國家的戰略思路去改變自己、帶動民眾。

三是通過官員的示範作用,對大眾進行多渠道的傳統觀念教育,確立普遍的人生原則,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官風正則社風正,民風教化,上行下效。好在普通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四十歲以上的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價值相當認可。這些人目前依然是國家的基礎力量,對於社會價值觀的引導舉足輕重。所以,儘管年輕的幾代中,對祖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西化傾向較重,但由於主導力量加上官方示範,再施以合乎人性的有效教育,改變青年人的觀念,並且在民眾中重新恢復傳統文化的地位和力量並不是太難的事情。如果需要一種明確的方式,我們可以借鑑安徽塘池小鎮的實踐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注入傳統文化教育,逐步形成生活習慣,並且不斷擴展,不斷加固,使傳統文化中愛的智慧和力量成為我們社會的主導方向。這樣以來,我們還需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擔心嗎?

就整體而言,生態文明建設中,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它是具有長遠性和根本性的手段,需要政府從法律、制度、科技等方面加大力度,提供保障,但首先應當做好教育工作,從人的內心改變開始,讓傳統文化中愛的智慧和力量真正成為我們與自然的最根本的聯結,向著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努力。

作者:范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