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學生作文

《三國演義》是一部我從小就開始讀的書。喜歡就是喜歡,百看不厭。這次問老師借來看,總有一氣呵成、略帶遺憾的感覺。蜀國為什麼就不能統一中原啊!就是這種淡淡的遺憾吸引著我再次看這本書。

其實縱觀歷史小說都添加了許多作者的主觀色彩。“擁劉反曹”就是全書中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同樣作者在描寫兩個統治者的時候,還用運了對比的手法。曹操的奸詐、兇殘與劉備的寬厚。仁慈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在描寫小說另一個主人公——諸葛亮時,他的形象比起曹操、劉備來,就更有民間傳說的色彩了。如果說曹操大殲大惡的權臣典型,劉備是“仁君”的典型,那么諸葛亮則是賢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無數例子在小說中足以證明這點。在這也不一一多說了。總之我覺得《三國演義》歌頌了“仁君”“賢相”。其實這一歌頌與當時封建社會有關。每個老百姓都希望能過上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而這希望的現實就與當時的仁君、賢相有著必然的聯繫。“仁君”“賢相”則民盛,“昏君”“庸相”則民衰。我想作者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的吧。

當然小說不僅如此,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特別是描繪人物時,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魯肅等。這些人物被刻畫的栩栩如生,個性非常鮮明。而且小說又擅長於戰爭的描寫,赤壁之戰,從戰前的準備和運籌策劃,寫到戰爭的過程及戰後的餘波,前後用了八回左右的文字,緊張的場面時見悠閒的插曲,有詳有略,有虛有實,波瀾起伏,搖曳生姿,真的十分精彩。

同樣《三國演義》還宣揚了“忠、孝、節、義”。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我十分欣賞作者在小說這方面的構思。當然受封建社會的影響迷信之處也是有的:如“玉泉山關公顯聖、于吉左慈興妖法”等。小說基本上包含了中華民族的特性,我覺得這方面完全能與《紅樓夢》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