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未必有益孩子應如何讀書

有人說:“開卷有益。”但我卻不認為開卷有益,開卷未必有益。到底是怎么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開卷未必有益孩子讀書應該掌握的技巧,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為掀起閱讀熱,有領導推出“量化管理”的措施,如某大學規定學生每年必須讀課外書多少本;某城市評出的“五好家庭”起碼得藏書多少本。此類做法受到批評: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時間都特別珍貴,能用來享受閱讀的時間需要格外珍惜。

愛讀書,不是因為這種品質是一個人優秀的標籤,而是因為讀書是幫助我們尋找優秀品質的途徑。這條尋找的路,有人嚮往天涯海角,有人只想安居一方,無論是多而廣,還是少而精,他們都是自由的、無悔的,都可以成為優秀的人。

怕的只是沒有安居者的怡然自得與堅韌,亦不具備遠行者的勤奮開拓與品位,連堅持長期閱讀的定力都沒有,又去盲目追求讀書數量,這不是奔向遠方,是流放。

筆者年輕的時候,口糧要計畫供應,母親給兒子盛飯,要盛滿滿的一碗,還要添上一句“人是鐵,飯是鋼”,因為那時吃飯是頭等大事。在精神產品稀缺之時,人們也會講“開卷有益”之類的話。

而如今可供閱讀的材料目不暇接,該如何作選擇性閱讀便成為公眾話題。吃的不衛生,身體要出狀況。閱讀不衛生,問題可能更大。作家韓少功小結出幾條閱讀的“衛生常識”,很值得讀者們借鑑。

首先,不可暴食。人不可飲食過量,閱讀的節奏和規模其實也須保持在合理範圍。身處一個知識爆炸和信息過剩的時代,遍讀天下書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刷屏刷到手抽筋,翻書翻到兩眼黑,倒容易讀壞胃口,讀亂心智。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說,“學”要與“思”兩相匹配,若不給“思”留下足夠的時間和腦容量,“學”便可能淪為一知半解,生吞活剝,雜亂無序,甚至嚴重消化不良。這種激進閱讀不把自己讀成一個龐雜信息的垃圾桶,恐怕也難。

其二,不可偏食。人需要營養均衡,其閱讀面也應合理分布。專業知識太窄,心理自閉多見,如此等等,與當下很多人的閱讀範圍偏狹經常互為因果。相反,讓閱讀跨專業(理科生讀一點文科書籍,反之亦然)、跨年齡(老年人讀一點青年讀物,反之亦然)、跨立場(激進派讀一點保守派作品,反之亦然)、跨文化(基督徒讀一點儒家經典,反之亦然)……來一個多元互補和遠親雜交,必有助於人們開闊視野,健全心智,快樂人生。

其三,不可錯食。任憑娃娃們接觸暴力、色情的讀物,肯定是一種心理上的“病從口入”。長時間泡在快餐文化里,也無異於把零食當主食,伏下重大的健康隱患。

在人生經驗缺失或錯配的情況下,年少者讀《紅樓夢》是石上種豆,打拚者讀《五燈會元》是緣木求魚,消沉者讀虛無主義是雪上加霜,淺學者讀後現代主義是飲鴆止渴……垃圾讀物暫且放下不提,即便是那些富營養食品,其實也都有風險,一旦缺乏相應的接受條件(閱歷、心態、基礎知識、實用需求等),就如濃甜之於高血糖,肥膩之於高血脂,再好的東西也可能成為毒藥。

在這裡,治病並不都是“大方子”就好,讀書也不都是大部頭、新品牌、高格調就好。多一點因地制宜,多一點循序漸進,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此外,多運動才能促消化。書本並不等於知識。知識更不等於能力。讀書充其量只是一種“半教育”。陽明說過:“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這話的意思是,讀書的成功不在於學舌,而在於有為;不在於照搬前人結論,而在於探知前人的得失過程和操作智慧,從中汲取創造性能量,進而推動自己在新條件、新問題、新任務情況下的“知行合一”。

完善的教育,成功的讀書,其實須延伸到摸爬滾打上天入地的相關實踐中去,延伸到活學活用的一輩子中去,把“讀”的過程變成一個“做”的過程,把口舌之學變成心身之學。這就像一個健康人總是要靠運動、勞動、行動來增強胃動力,把食物輸入最終轉化成自己的心靈手巧和身強力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