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琪羅傳》讀後感

在這個假期里,我懷著好奇的心態讀完了這本《米開朗琪羅傳》。

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一生是那樣的悽慘與艱苦,但是他卻不屈服於現實,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藝術。他是那樣的堅強,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被米開朗琪羅稱為《勝利者》的白石雕塑存放在福羅倫薩國家美術館裡。雕塑是一個赤身露體的年輕人,他有修長優美的身體,捲曲的頭髮輕輕地覆在額頭上。他巍然地挺立著,膝蓋靠在一個滿臉都是鬍鬚的囚人背上。囚人彎著身子。腦袋前伸,仿佛一頭負重前行的牛。但是勝利者卻根本不理他。他放下了就要伸出去的拳頭,將充滿遲疑和沉鬱的眼睛和嘴巴移向別的地方。身子向後傾,轉過胳膊向著肩膀——他討厭勝利。《勝利者》只是眾多作品中的一個,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也許米開朗琪羅的化身,也是一生的象徵應該是他辦公室中僅僅存放了一件作品——一個斷了翅膀的勝利者,一副驚惶的英雄之像。

米開朗琪羅的痛苦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是數不清道不盡的。也可以說是因為物質的困難、人們的詆毀……這些深埋在他心靈深處。他無法挽回,又無法使人憐惜。畢竟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但是他有強悍的生命力,生來是個鬥爭者、征服者,並且他的夢想實現了。但是,他不要成功,這幾乎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特式的悲劇!他不會樹立高尚的英雄範本,他討厭不堪一擊的理想主義。

任何不能擁抱快樂與痛楚的人,將沒有快樂,也沒有痛楚。只有體會它們,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價值與告別凡世的幸福。

米開朗琪羅雖然只是一位雕塑家,但是,他的一生告訴我們:我們要堅強的去面對現實,並與之鬥爭。

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鬥,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么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

對於米開朗基羅的成功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他經歷了“苦難”。“苦難”對於人來說是一種認識自身、發展自身的過程。苦難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激勵我們為了消滅苦難來找出解決的辦法和途徑,讓我們學會了堅持與堅強,【我們有時自身的發展就是消滅苦難的過程。比如我們有一次考試不理想,這就可以比作是一次“苦難”,這種苦難讓我們查漏補缺,讓我們努力些的去學習,最終消滅了“苦難”,也就是考出了理想的成績。(考試好的一方面原因o(∩_∩)o)】同時,對於苦難我們有時不能改變,但是可以轉變對它的態度,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迎接苦難,接受苦難,消滅苦難!(但是米開朗基羅在磨難中並不是樂觀的對待,而是一種悲觀的態度,估計他有他獨自消滅苦難的方法不過我們一定要積極的面對人生!)米開朗基羅也正是經過了許許多多的磨難最終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羅曼·羅蘭先生所著的巨人三傳之一《米開朗基羅傳》,是傅雷先生所譯。書中除了傳記原文以外,還附有米氏相關作品彩色插圖一百五十餘幅。讀罷此書,心中感慨萬千。

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的生命,一個真實的米開朗琪羅。他平易,但又超凡脫俗。他無以倫比的藝術天賦和創造力全部獻給了藝術,他追求藝術真善美之表現力的執著與忠誠更是感人。米開朗琪羅是無愧於那個時代,無愧於巨人的稱號的。

米開朗琪羅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那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他是一個精神的貴族。他是個天才。他有一種駭人的生命,猛烈地爆發,使他太弱的肉體與靈魂有所不能承擔。

在創造的不斷衝動中,他除了夜以繼日的工作,除此以外什麼都不想。他在繼續不斷的興奮中生活。

他一生致力於藝術的創造,試圖把真善美保存到永恆。

他狂野,他不羈,他高貴。他欣賞自己,讚賞自己,他不答應別人把他當藝術家來看。他認為,天才這個詞都不配於他。

他的父親也勸告他不要勞作過度,但是勸告並不起作用。他從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極少的麵包與酒來支持他的生命。

大師留存下來的作品,無論是建築、雕塑還是繪畫,任何一件都已成為不朽,它們與他一樣名垂千古。

米開朗基羅生於一四七五年三月六日,安息於一五六四年二月十八日下午五時。享年90歲。

他的一生就在不息的藝術衝動與創造中渡過。無數的失敗,無數的成功,他走完了自已充滿坎坷的一生。最終他用自已的精神和生命為人類留下了無限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