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五年級讀書筆記三篇

【篇一】

這兩周的時間裡,我讀完了一本名著,叫《戰爭與和平》。收穫頗多,這裡分享下。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篇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垓下歌》成為了項羽的千古絕唱。

公元前202年歲末,漢王劉邦和韓信、英布、彭越等會師追擊項羽。韓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等人馬經過激戰,死傷無數,所剩無幾,糧食也快用完,他想帶領最後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的嚴嚴實實、重重疊疊。

項羽料想無法脫身,但是他自統一四方的一方霸主,有著不服輸的倔強和決心,轉過身對跟隨他的士兵們說:“弟兄們,我自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七十多次激戰,從來沒有一次是我項羽的輸仗,今天受圍困於垓下,這是老天要將我滅亡,我從不相信我失敗,所以並不是我打不過這些人啊!”項羽的死到臨頭的霸氣,決不是任何人都能與之媲美的,也沒有人與他的決心相抵。這些性格特點深深的吸引著我,對於項羽的正反面性格,一方面他功成名就,一方霸主,自信而驕傲;一方面由於他驕傲而展現著他不知覺的無知。我深深為這樣一代梟雄而惋惜,這個人物讓我既羨慕又矛盾,既喜歡又哀痛。

面對生死之際,江東父老的一番勸說,項羽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再見他們呢?”我從中又可以體會到項羽的決絕,決不以敗為貴,一生只信仰勝,他沒有劉邦的詭計多端,也許他太殘暴,也沒有人能與之相較,但他的勝利卻是古代一大功勳,哎,這一代人物,留給我們後人無限的回味、思索。

李清照曾說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等英豪該在下世輪迴何處?青山處處有忠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光輝璀璨,留給我們後人有著無限的書齋益智樂趣。

【篇三】

今天,我們班的老師要給我們講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出色的老師》。我讀了一遍,覺得裡面有很深的道理。

黑人同學因為道德,把表還給了我;也應為道德,舉報了我。

有的同學為了求近路,不惜踐踏綠油油的草坪;在校園的地板上還時常見到垃圾;班級里的牆上、桌上,密密麻麻地刻滿、畫滿了各種各樣的塗鴉;有些同學課件時追追打打,弄壞了垃圾桶、桌子、椅子、門……但是不管這些事情是否是有意的,這些行為都給別的同學的學習與生活造成了不便之處與麻煩,也給學校增加了不必要的維修費用。更別說是在更廣大的社會上了。每每看到這些無公德的事,我便會情不自禁地嘟噥一句:真缺德!是啊,他們就是缺少了人們最最重要的公德心!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社會公德是多么重要啊!還有一個學校的校風是否端正的問題;而從大處講,是體現了一個民族乃至國家的品德素質的高低。是的,讓我們從自己本身做起,弘揚社會公德!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只要人人都遵守公德,世界上,就沒人在不講公德的啦也就沒有小偷,強盜……世界將永遠是和平、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