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背水一戰

所謂背水一戰,即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

蜀國丞相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魏國大將張郃率兵五萬抗擊蜀軍。諸葛亮任命馬謖為先鋒,王平為副將,趕在張郃之前帶兵搶占戰略要地街亭。馬謖捨棄城池不守,王平不同意,馬謖言曰:“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將部隊駐紮在旁邊的深山上,王平自引千餘人駐紮山下,以做照應。張郃趕到街亭,迅速將馬謖團團包圍,斷絕蜀軍糧草和水源。時間一長,蜀軍大亂,逃的逃,降的降,馬謖獨自突圍西逃,唯獨王平使用計謀確保本部軍馬安全撤退。此役街亭失守,諸葛亮伐魏大計失敗,馬謖被軍法處決。此處,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本是正確的,馬謖不聽孔明與王平的勸諫,以至於馬虎失街亭。

岳飛率領岳家軍約三萬五千人討伐偽齊,偽齊大將李成迎戰岳家軍,兩軍相遇於大清河。李成效仿古人,“左列騎兵於江岸,右列步卒於平地”,皆背水列陣,以示決戰。岳飛命令王貴以長槍兵攻擊李成騎兵,牛皋以騎兵攻擊李成步卒。偽齊先鋒很快敗下陣來,紛紛後退,後軍被擠踏落水淹死者無數,而步兵在平地上被岳家軍騎兵部隊左衝右突,也紛紛落水,全軍一敗塗地。從此,偽齊元氣大傷,再也不能反攻襄陽。偽齊的失敗在於:效仿古人可以,但是要根據形勢而變,計畫不如變化快,應該靈活運用,不應死搬硬套。

背水一戰是指軍隊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戰鬥力,從而取得戰鬥的勝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背水一戰不是隨意濫用的,韓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以下幾點有利因素:1、韓信將軍隊置之死地的時間極短,僅僅一個早晨,軍隊的士氣旺盛;2、韓信事先已做好準備,有張蒼的隊伍策應,並且胸有成竹;3、韓信平時治軍極其嚴格,令出必行,賞罰嚴明,諸將士皆懼其法,且絕對服從其命令。以上三點,使韓信能在漢軍撤退時高呼“後退半步,立斬不赦”,諸將士能毫不猶豫地回身自戰,以一當百。像馬謖、李成之輩,或素無軍威,加之置之死地時間過長導致軍無鬥志、軍威大衰,或治軍不嚴,採用“背水一戰”的戰術而不能取勝。因而,兵法是一般原理,其精髓在於靈活運用,不死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