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柴靜帶著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復出,視頻推出當天就在優酷獲得600萬次播放量,24小時全 網播放量近億。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無關掌聲!寫在柴靜《穹頂之下》800天后

上周和插座學院合作,進行2次關於當眾表達演講的直播課,為了準備當眾講話的素材,我終於一睹了《穹頂之下》!

其實早在20xx年,我就對《穹頂之下》有所耳聞,時光回到那年的冬天,20xx年2月28日,以霧霾為主題,柴靜自費百萬製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問世,轟動一時。但是僅僅過了六天,《穹頂之下》完整版從各視頻網站上下架,原有的連結失效。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我沒有看到的原因,大多人和我一樣,如果無法從主流的視頻網站看到,是不會再有耐心想辦法去找,即使肯定能夠找到,我想這也許是柴靜的無奈。

800天后的今天,大多數人可能已經忘記了柴靜,因為20xx年後柴靜已經鮮有露面;大多數人可能已經忘記了《穹頂之下》,因為經過多年治理,今年冬天北京的霧霾並沒有那么多; 大多數可能已經忘記了當初對柴靜的指責,畢竟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話說多了也就麻木了。

當我這周仔細觀看《穹頂之下》的視頻,當我這周反覆閱讀《穹頂之下》的文字稿,我讀懂了這位看起來弱不經風但是內心堅強的女性,我讀懂了這位以孩子為重的母親的內心,我更讀懂了她的思路、她的想法、她的初衷。

知道柴靜這個名字,是從新聞調查開始,但是欣賞和喜歡柴靜,是從上周看完《穹頂之下》開始,居說柴靜出了一本書,名字叫做《看見》,《穹頂之下》的製作費用來自這本書的版稅,我想我一定會買來看的!

在準備當眾表達直播課程時,我也搜尋到了一些對《穹頂之下》的負面評價甚至是圍攻,這些圍攻無非是從專業度、科學度方面挑出問題,然後無限放大問題的套路。

對我而言,我並不過分關心專業度的嚴謹,僅僅從專業緯度的批判,並不能讓這個世界更加溫暖和富有人情味,同時批判好做、提出可執行的方案難做。面對肆虐的霧霾和環境問題,為何這些批判的“磚家”一直在沉默,直到柴靜做為一名記者出品了《穹頂之下》後,才發生指責卻沒有任何建議方案提供?

如果不能用包容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去看待《穹頂之下》,未來柴靜式的思考者只會越來越少…

《穹頂之下》並不是一個霧霾問題的解決方案,更多是一個科普式的作品,這個作品的價值在於引發大家的思考,引發大家對環境的關注,引發大家對這個孤獨的藍色星球的關注,而這一點才是難能可貴的價值!

這20xx年個人感覺是一個浮躁的20xx年,《穹頂之下》800天后,我們每個人在“浮躁”的基礎上,又多了兩個字“焦慮”。看柴靜103分鐘的演講,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能夠感受到每一分鐘劇本的用心準備,能夠感受到一個母親在付出這么多之後,在103分鐘的演講時刻,依然用平穩的語言,把自己對霧霾的理解娓娓道來,而此時,無關正確與否,此時,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母親的心聲。

柴靜,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一位普普通通的新聞工作者,普通中所透露出的感性、細膩、執著反而比名人更具光輝。

一個熱點事件關注度的褪去,往往並非是得到了解決,而是出現了新的熱點事件,遺忘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對我亦是如此。趁著自己未忘卻時,記下這篇觀後感,記下對本質追尋的內心。

如果你想看《穹頂之下》,可以私信聯繫我。《穹頂之下》是一場非常精彩的演講,對當眾表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學習,不過《穹頂之下》的意義不止於此!如果對你有所啟發,你也可以轉發給朋友們或者自己靜靜思考…

這部紀錄片詮釋了當眾講話最核心的因素是內容,而非表情、語調、姿態、手勢之類的外在,從頭至尾,柴靜都是安安靜靜地娓娓道來,內容才是演講的關鍵,沒有之一。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知道《穹頂之下》是在瀏覽器中的新聞中,不過當時因為其他事情沒有細看。後來和朋友聊天,朋友問我看柴靜的紀錄片沒有,這才去區域網路上下載了視頻。

柴靜報導的風格一如既往,真情的流露,發人深思的問題,開篇便從自己的女兒說起,瞬間引起了多少家長的共鳴。

霧霾,對我甚至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好像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名詞,因為之前,空氣能見度很低的時候,我們認為那是霧。國小自然課就學過霧和霾是什麼,霧是液體的小液滴,而霾是固體小顆粒。不言而喻,霾對人體的傷害更大。視頻中出現了很多數字,很多專業的術語我不明白什麼意思,一個數字我記住了,500,000 .五十萬,這是權威機構發布的中國每年因為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人數。而且隨著空氣品質的下降,這個數值還會上升。以前,我們很難想像我們每時每刻呼吸著的空氣竟然會成為損害我們健康的致命殺手!這究竟是為什麼?

改革開放一直被我們稱為一大壯舉,三十多年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國內國外無不驚嘆。然而這巨大成就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患,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單單追求GDP的增長,如今,我們正在為我們曾經犯下的錯誤買單。之前我上中學的時候,到處在講二氧化碳排放超標、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如今二氧化碳的危害相對霧霾真是小巫見大巫。在家過年的一個月,幾乎每天的空氣品質PM2.5都在200以上,重度污染,每天照看小侄子,有時我在想,他還有沒有緣分見到天本來的顏色。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霧霾?答案不言而喻,一個是煤,一個是油。取暖、煉鋼、發電、居民爐灶等都需要用煤,用油,當然是機動車了。我們會有疑問,難道外國人不用煤,不用油嗎?為什麼有那么多的國家,他們的空氣依然很乾淨呢?問題就是出在這裡,同樣的東西,使用方式和處理方式不同,結果就會兩樣。首先拿煤來說,我們知道,煤炭資源經過我們長期的開採使用,儲量已經不多,剩下的多是還沒有成型的煤,專業稱之為褐煤。這樣的煤含煤量很低,雜質很多,燃燒效率極低,而且燃燒過後會產生大量灰塵。我們稱之為煤質量差。另一方面,我們使用量大。據悉,20xx年我國燃煤量36億噸,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燃煤量總和。大量低劣的煤燃燒,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環保處理措施,試問我們的空氣如何清潔。還有就是油。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私家車的數量陡然增長,人們已經習慣駕車出行。出門遠行自駕車方便這能理解,而有人一公里內的距離依然駕車出行,而且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另一方面就是柴油車,柴油車動力大,多見於重型機動車,其污染程度遠大於汽油車。我們經常看到重型卡車吐著滾滾黑煙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視頻中很多沒有達到環保標準的機動車輛卻依然貼著達標的標誌,這背後,是否又隱藏著一些環保之外的其他問題呢。

導致霧霾的原因主要也就是以上這兩個方面。那么,問題的根源找到,就要對症下藥。我們該如何行動,來彌補我們的過錯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1,完善立法

出了問題首先要有法可依,問題存在卻沒有相關的法律來解決,問題就會越來越多。同時也要明確法律是由誰來執行,出了問題誰來負責。

2,加大執法力度

有了法律而不執行,那么法律就是形同虛設。習總說,法律的尊嚴在於執行。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加強宣傳教育

在老家農村,依然可見煙筒林立,就連我家,也有兩個煙筒。我曾經對我媽說,煙筒里冒出的煙對我們呼吸系統傷害很大。我媽說以前人們都是生火做飯,也沒見得過什麼疾病。我想持此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數。其實,權威數據顯示,家庭燃煤,燒柴禾所釋放的煙塵對人體健康有巨大危害,同時也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

4,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些人肯定覺得這個東西很虛,其實,我以前也覺得很虛,上什麼馬哲、毛概都是來混學分的。而且,我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都不會認真去學習這樣的課程。然而,從周圍同學的言行中,我覺得每個人的價值觀確實存在很大不同。比如我有個進口手機就覺得在同學之間很有面子,他的手機是國產的就不好意思拿出來用;同學用某某名牌,唯獨我沒有,所以我也要換名牌。之所以講這個,是想說明一個人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他的行為。我有個哥哥,每天開車接送孩子上學,而他的家距離孩子學校不到一千米。有一次我問他這么近還開車,他得意地笑笑,道:你不覺得很有面子嗎,孩子在同學之間也很有面子。。。

5,減少政府干預,加強市場主導

很多企業依靠政府補貼,不思改革圖強,儘是打價格戰,導致產能過剩,能源消耗嚴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能成功轉型的企業,不能承受改革之痛的企業,就是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企業,就應該被淘汰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也給了新興企業的生長機會,從而在競爭的壓力下迫使快企業轉型。

6,調整能源結構,開發新型清潔能源

減少燃煤量,燃油量,使用如天然氣等新型清潔能源替代。鼓勵成立新能源企業,加大清潔能源的開發力度。

英國、日美等國家都曾經因為環境污染付出過沉重代價,前車之鑑我們要引以為戒。穹頂之下,我們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破除霧霾穹頂,還天空一個本來面目!

也談柴靜《穹頂之下》:能源體制與真相

表揚或批評的廢話都不說了,直接切入主題。

1、我不認為中國環保或霧霾問題的根源是能源管理體制。

剔除一些非人為因素(比如,經濟成長帶來的必然後果),根源其實是地方政府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有問題。激勵:GDP增長能帶來政績與財稅收入,為此地方政府沒有足夠動力推行環保。約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體、法院的約束,被環境污染傷害的人很難得到救濟。

構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業企業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很多京滬企業喪失競爭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歡迎。就如柴靜片中有企業主所言,有些企業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競爭不過他們。在迎合企業、搞GDP方面,中國各地方之間是競爭關係。當“裁判”下場比賽,選擇性執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幣驅逐良幣。

2、目前能源(電、油、煤等)管理體制是什麼情況?

煤:價格市場化了,沒人管。央企的煤產量占比不高。民營煤企非常多。計畫電煤的價格原來可以由發改委定(因為它可以批鐵路的車皮,所以大家給面子),後來也沒有了。就因為市場化,所以煤產量上得非常快,行業一度蓬勃發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關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費的是它。全國的安監部門也有權力,要求煤企計提了不少安全費。

電:電網是壟斷,主要有2家,國網、南網,劃地而治。電網對電廠上網電量有很大影響,傾向於用比較便宜的電。比如,夏季水電多,它可以少採購火電。發電廠很多。電價核定、項目上馬審批路條在發改委。電監會權力反而不大。

油:發改委管成品油價及項目審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進口比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產、批發零售的市場份額很大。要破壟斷,得放開成品油及原油的進口。反對放開的人認為,這樣不利於與國際巨頭談判價格。

3、用煤發電是沒有辦法的。

中國選擇以火電為主的發電模式是被迫的。因為沒其它辦法。缺電的年份是20xx年以後,國家上馬大量火電、水電。裝機總容量從20xx年底的3.6億千瓦增加到20xx年底的13.6億千瓦,增長3倍。只有火電能大規模迅速投產(2年),而且價格不貴。當時天然氣很少,進口也貴。大水電也沒那么多,建設周期較長。核電爭議較大,建設周期也長。風電、光電當時很少,現在突飛猛進,速度冠絕全球,但這兩者仍然只是補充,很難取代火電。一個是規模小十分之一,一個是發電小時數少太多,與火電之比大約是1:3吧,兩個合一塊,風光發電只占火電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況且,水電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電可以是3毛多,核電是4毛多,風電、光電、氣電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沒有儲能條件、電力不緊張的情況下,電網願意吸納火電水電,而非風電、光電。氣電也就調峰有優勢。

風電、光電的單個電廠規模通常也小於火電。單個火電目前普遍是60、120萬千瓦以上,風光電普遍就是幾萬十幾萬千瓦。電網與電廠之間要有輸電線路,投資幾百萬、上千萬元很正常。火電廠更容易經濟地建在電力負荷中心。

要在電力生產領域,減少煤的用量,恐怕無法迴避使用核電。至於天然氣、頁岩氣、煤層氣等,我個人覺得是有空間,但三五年內不會太大。如柴靜片中稱,中國天然氣還有很多沒勘探,潛力大。但採氣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頁岩氣探礦權是向民企開放的。要達到美國的產量水平,中國頁岩氣需要增長50倍。但中國的開採技術、埋藏條件、水資源等,都沒有美國好。

4、油

成品油、原油進口原來管制很多,民企很難得到進口權,現在確定後者放鬆,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產也比較集中,但山東有一堆民營地煉。由於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勵與約束機制有問題,執法不嚴,地煉質量還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樣,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開,油品質量不一定能因為競爭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強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會不執行。沒有人民戰爭,光靠環保局,是拿它沒辦法的。

換言之,我不認為中石油、中石化的壟斷是導致中國油品質量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如果習總重視,一個電話,兩油也許會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實現油品升級。為什麼不?以前是CPI高,油價高,擔心影響經濟。當時兩油的煉油是賠錢,需要國家補貼。如果在提高油品,國家還得再補貼更多,財政有點難度,決心不容易下。目前油價不高,CPI低,機會其實很好。就看領導人的決心。這也算是GCD體制下的優勢吧。當然,結果會導致油價提高。這個沒辦法,除非降低相關稅費。

5、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中國環境質量?

顯然,首先得切實改變地方政府的激勵與約束機制。GDP考核,中央與地方的分稅等等。這個很難。尤其是約束機制更難。不展開了,敏感。

其次,我個人認為不能光指望環保部、能源局甚至是地方政府,還得發動“人民戰爭”。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許個人發起有關環保的集體訴訟,並能獲得天價賠償。目前,已放開公益組織的環保訴訟。但還不夠。 只要引入美式訴訟與天價賠償,老百姓才會積極投身環保,嚇住企業。看過柴靜片子就知道,肉餅店、建築工地服從環保局的管理,焦化廠之類的就比較不服了。因為企業會權衡利與害,如果不環保帶來的損失有限,環保帶來的成本過高,它肯定會選擇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環保局的幾個人幾條槍,不夠。得人民戰爭。光靠公益組織也不夠。

中國華北地區的高污染,也有人口過多,密度過大的原因。當然你可以說,東京香港紐約密度大,就沒事。確實。但畢竟我們的管治水平不如它們。而且中國的人口密度也確實太大了!

華北農民普遍是燒煤採暖,由於人數太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本無解(在富裕或小康起來之前,講究環保確實是奢侈的,這話不中聽,但是鐵一般的事實)。北京市有錢,讓市區改電採暖,氣採暖,給補貼。效果如何?我這幾天在西直門邊上、動物園北、氣象局東的平房區看到大量蜂窩煤。在四季青橋西2公里的幾個村莊(西四環外),我更是見到無數塊煤,堆在房前屋後。

北京尚且如此。

題外話,放鬆計畫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時機成熟。但如果是為了經濟成長,為了所謂的人口紅利,我不支持。因為個體的就業、人均GDP比GDP總量、人口紅利要有意義。為了經濟成長而鼓勵生育,是捨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從經濟角度鼓吹放開生育,估計是為了說服我黨。否則,說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