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作文立意十大技巧

小升初作文立意是寫好文章的關鍵。那么如何立意?立意也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確立寫作的目的意圖並從具體的材料中提煉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巧妙地運用立意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文章立意深刻、新穎,更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下面,小編為您提供小升初作文立意的方法,供您參考。

小升初作文立意的要求

其一,正確:思想健康,表達少年兒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求真崇善愛美的思想感情。

其二,集中:一篇文章表明一個思想觀點,講清楚一個問題,而這個思想觀點必須貫通首尾,統率全篇。

其三,較為深刻:文章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和事情的意義。(建議:複習時可選擇一篇優秀習作來說明立意的三點要求。

作文要求中心明確。中心明確包括下述內容:①寫之前必須明白,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或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或表達自己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②寫之前要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③在寫的過程中要注意選詞用語,寫一句話,一段話,要想一想該怎樣寫才把自己想說的意思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④寫完之後要修改,修改中首先要想一想文章是否準確地表達出原定的寫作意圖或中心思想。總之,在寫作的整個過程中,中心思想要明確,並有意識地為表達中心而去選材、謀篇、用語、修改。

小升初作文立意的方法

1.比較和選擇:

有些題目可以表達作者多種的意圖,寫之前應對各種意圖進行比較,然後選擇意義較深刻的一種作為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同的意圖要用不同的事情來表達,不同的事情表達不同的意圖。立意應與選擇材料同時進行考慮。立意有深淺高低之分,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通過比較,確立較深刻的一種意義作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和提煉: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從作者所占有的具體材料提煉出來的,它反映作者的認識水平與思想水平,反映作者分析、概括的能力。只有準確、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才能確立好文章的中心思想。

寫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特點,要著力於對人物“思想”的發掘。

記事的文章,要抓住事情的特點,著力於事情“意義”的探求。

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講究立意。劉勰說:“才之能通,必資曉術。”(《文心雕龍。總術》)要想使才思通達,立意深刻而新穎,重要的是要鍛鍊自己敏銳的感受力,深刻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此外還必須通曉立意的技巧與方法。

3.對比法

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有了比較,就有鑑別;有了比較,對事物的認識才更深刻。

魯迅《“友邦驚詫”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了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戳,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在這裡,作者將國民黨政策“友邦人士”的兩種態度一比較,就撕掉了他們“文明”的面具,淋漓盡致地揭露了他們的罪惡嘴臉。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寫到他佇立在夜闌人靜的塘邊,忽然傳來一片蛙鳴,周圍突然熱鬧起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在此處以樂寫哀,表達了自己憤怒和紛亂的心緒。《紅樓夢》第九十七回,一面是林黛玉焚稿斷痴情,一面是薛寶釵出閨成大禮,加深了寶黛愛情的社會悲劇色彩。對比法,是將文章立意引向深度的有效方法。

4.假設法。

是一種科學的論理方法,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這種方法,對深入發掘觀點的深刻性,闡發論點的完整性,是大有裨益的。

孟子勸諫齊王說:“今王田獵於此,百性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無庶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孟子假設了正反兩方面的情況,讓齊王自己選擇”與百性同樂則王“的道路,蘇洵在《六國論》中說:”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作者假設六國當時如果能採用正確的決策,不至於落得慘敗的下場,有力地闡明了不要為積威所劫,要敢於同強敵鬥爭的主張。

5.連繫法。

要求將兩上或兩個以下的材料自然地勾連起來。魯彥的《聽潮》在寫了海的憤怒、海的咆哮、海的兇猛的濤聲後,安排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彥,這裡會塌了!’妻戰慄起來叫著說:”我怕!‘’怕什麼。這是偉大的樂章!海的美就在這裡。‘“我說。作者把兇猛的海濤與偉大的樂章自然的連繫起來,寫出了大海的壯美及其偉大的力量,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奮發向上的力量。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只是在萬分必要時才給予答覆“。”抹蛛絲 “的連繫,貼切、生動而形象,讚頌了馬克思偉大的人格。連繫法運用得好,能使文章內容充實全面。主題深刻。

6.設疑法

是吸引讀者探索問題的好方法。

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展卷見疑:“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踐中來。”兩個否定後,引出一個科學論題,引導讀者去逐步領悟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真理。胡繩《想和做》以“想和做怎樣才能聯結起來呢?的設疑把”想“和”做“之間架上一座橋樑。賈祖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五次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設疑,開拓思路,既全面地揭示了花朵呈現紅色的各項因素,又區分了它們的差異,明確了它們之間的聯繫。設疑法就是這樣吸引讀者注意和思考,把問題步步引向深入的。

7.發現法

就是發現現實生活的新鮮問題,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發現舊事物的弊端,發現萌芽狀態的新事物,感受時代的氣息,敏銳地感知時代的脈膊,形諸文字,文章就會有新意。

魯迅《一件小事》中,當車夫扶著那老女人,向巡警分駐所大門走去,“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這一件小事,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作者站在時代的高度,敏銳地發現了即將登上政治舞台的新興階級的正直無私的高貴品質,表現了進步知識分子嚴於解剖自己、勇於自我批評的精神。翦伯贊的《內蒙訪古》讚揚趙武靈王以小小的趙國,在當時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競能完成巨大的國防工程,並敢於向最頑固的傳統習慣和保守思想宣戰,擊敗趙國貴族官僚頑固分子的反抗,發布”胡服騎射“的命令,是一個大大的英雄。趙武靈王這個人們鮮知的歷史人物,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燭照“下,煥發出了奪目的光彩。

8.開拓法

要求作者善於深入思考,開掘口子,拓寬路子,“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盡寫些“我”童年時代的生活片斷,雖然百草園在那時“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為什麼呢?因為“我”在百草園中享受到無窮的歡樂:在那兒有花鳥草蟲,有離奇的傳說,有塑雪羅漢捕麻雀等有趣的玩耍;然而在三味書屋,有的卻是枯燥的大聲讀書,以及先生嚴厲的態度和死板的教學方法。凡人小事,揭示了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封建教育制度嚴重束縛並危害少年兒童的智力發展。茅盾的《風景談》,寫了六幅極平常的自然風光,通過議論和抒情,拓寬了讀者的思路,真正值得頌揚的是作為風景主宰的人,因為“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文章的立意,透過風景,頌揚了解放區軍民的生活、生產和鬥爭。

9.求異法

要求作者從超出或違逆一般常理的角度來闡述獨立的見解。

柯岩《周,你在哪裡》,以豐富而奇妙的想像,精巧而新穎的構思,創造了一幅幅神奇的畫面:我們對著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喊,他們都回答說,“他剛離去,他剛離去。”求異法產生了特殊的藝術魄力:周“永遠和我們在一起”。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向讀者展示了糧多農悲,穀賤傷農的社會現實,反映了我國三十年代農民的悲慘命運。求異法引導讀者從獨特的角度認識事物,發現真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10、寄寓法

往往是托物言志,賦予事物以象徵意義,使之蘊含著發人深省的哲理。

巴金的《燈》,抓住燈的主要特徵——給人以光明、溫暖、希望,並指出了被象徵物與它相近的東西——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燈,在當時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聖地延安和抗日根據地。它給國民黨黑暗中不要悲觀失望,要樹立抗戰必勝的信心。“燈”成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有特殊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緣物寄情的散文,如《白楊禮讚》、《銀杏》、《茶花賦》、《櫻花贊》等,常常採用這種手法。生活中這類可以寄寓新意的事物是很多的,如小草、蜜蜂、河流乃至牛馬、魚蟲等,我們都可以挖掘它們不被人注意的特點加以闡發,賦予它們嶄新的思想意義。寄寓法,能夠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旨意表達得更深雋含蓄,更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