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作文指導

不少老師經常強調好詞好句的重要性,要求學生抄、背好詞好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六年級作文指導,歡迎借鑑參考。

作文中需要的樸素

許多家長也說我的孩子作文中好詞好句太少,讀起來不美。在這兩方面的影響下,學生的腦子裡就形成了一個觀念:要想作文好就要好詞好句多。

如今學生在作文時就盡力用進好詞好句,好詞好句就成了作文的化妝品與裝飾品。比如寫秋天的校園:“踏進秋天的校園,撲面而來的是肅殺的秋色。法桐落盡了那闊大的綠葉,光禿禿的枝丫在寒風中搖擺。花壇上不知名的花草只剩下殘根斷枝,在秋風中瑟縮……但是,我喜愛這秋天的校園,秋天的校園是一個碩果纍纍的世界,是一個絢麗豐收的季節。”前面是“光禿禿的枝丫”及“殘根斷枝”,後邊怎么又出來“碩果纍纍”“絢麗豐收”呢?文句好像很美,但景與情卻矛盾不協調。又比如寫家鄉的云:“我望著故鄉那碧空如洗雲蒸霞蔚,像蔚藍的大海一般的天空,心潮的浪花捲動翻滾,迴旋起伏,奔騰澎湃。”這段文字中,“碧空如洗”是指藍天一片,而“雲蒸霞蔚”是指雲霧彩霞升騰聚集,這兩者也是矛盾不協調的。而“碧空如洗”與“蔚藍的大海一般的天空”意思又是重複的。又比如寫美麗的春天:“麥浪翻金,菜花吐艷,好一派瑰麗的春光!”客觀實際是油菜花開時,麥苗還是青青的,這又是一個不真實的景色。這種追求詞藻華麗,形容詞用上一大堆,猶如大街上見到的時尚女郎,她濃妝艷抹自以為漂亮,其實越塗抹得多越難看。正如劉勰說的“繁花損枝,膏腴害骨”,好詞好句太多了,反而損害了內容。

我想,作文還是寫得樸素一些好。西晉的陸機,極講究詞藻和對偶,後人對他評價卻不高,而東晉的陶淵明,他平淡樸素,後人卻對他評價很高。南朝宋的謝靈運,他也很講究詞藻,但他最有名的句子卻是自然平淡而又清新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我們要力避浮艷,務求樸質。其實語言文字的美醜全在於用得恰當不恰當,用得恰當就是美,用得不恰當就成醜了。如比抗戰期間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劇本《屈原》,台上嬋娟斥責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在台下聽到這句台詞,總覺著罵得還不夠狠,不能解氣,他想加上“無恥的”三個字。而旁邊的一個演員說:“‘你是’不如改成‘你這’就夠味了。”郭沫若就說這一字改得好,“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僅改一個字,句子就變得鏗鏘而有力了。在大家的眼中,“這”字不是什麼好詞好句,但這個“這”字用得恰當,這句子也成了“好詞好句”了。

現代作家中,沈從文有湘西味,老舍有北京味,林斤瀾有溫州味,他們都喜歡疏朗清淡,不喜歡繁複濃重,人們對他們的作品評價都很高,而講究佳詞麗句的楊朔,人們對他的評價卻就不那么高了。

追求好詞好句,自己寫得吃力,別人讀得乏味,不是真情實感,寫出來也成不了好作文。我還是很贊同葉聖陶先生的主張:“我筆寫我口。”筆與口同步,準確地再現事物的狀貌,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少一些“好詞好句”,多一些“樸實無華”,文風正了,我想作文會進步快些,也會寫得更好些。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說,《作文秘訣》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讓我們都牢記他老人家的教導吧!

讀書與寫作的關係

古人曾說:“勞於讀書,逸於作文。”這話的意思是,在讀書方面肯付出辛苦,寫起文章來就會輕鬆。怎么樣才能算“勞於讀書”呢?

我先舉幾個例子。唐代文學家韓愈,他身世孤苦,三歲死了父親,從小過著流離困頓的生活,但他能刻苦學習。他七歲開始讀書,每日能誦記數千百言,十三歲就已能寫很好的文章。唐代詩人白居易,他“苦學力文”,“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他每日堅持,不怕勞苦,甚至出現“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的情況。唐代詩人劉禹易,他年紀很小,頭髮束成兩個角的時候,就讀了《詩經》和《尚書》。後來閱讀的範圍越來越廣,他曾在《游桃源一百韻》中說:“九流宗指歸,百氏旁捃摭。”九流百氏,即九流百家,指各種學術流派的大量書籍。這兩句的意思說,他研讀各種流派的旨意,廣泛地採集百家著作。又如宋代的文字家范仲淹,他小時候,“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輒以水沃面。”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他自幼好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家中無書可讀,就到附近人家去借,有的書還把它抄下來,背下來。又如明代文學家宋濂,他六歲開始讀書,每天記誦兩千多字的文章。他家窮,買不起書,只好向有書人家求借。借到書就日夜抄錄,就是大冷天,硯水結冰,手指凍得僵硬,他還是堅持抄寫不懈。因為按時還書,有信用,藏書人都願意借書給他。他就用這個方法,才有機會遍覽群書。古代文學家青少年時勤苦學習的故事是很多的,說也說不完。

文學家能寫出好文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他們在青少年時代,不怕辛苦地大量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愈多愈廣,就愈有助於寫作能力地提高。多閱讀,可以開闊眼界,廣大知識面;多閱讀,也可以使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選詞鍊句和不同的表達方法。因此,漢代的大作家楊雄就說:“能讀千賦則善賦。”是說讀了很多名家寫的賦,自己也就善於寫賦了。唐代大詩人杜甫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讀了很多很多書,寫起文章來,文思就會敏捷,如有神力相助。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說:“書痴者文必工”,意思說,沉迷閱讀的人,他的文章必定會寫得好。《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蘅塘退士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他們這些話,可以說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我們許多同學作文寫得不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課外閱讀太少。要想寫好作文,就要肯下讀書的苦功。只要能下決心,經過一番“勞於讀書”的苦,是一定會出現“逸於作文”的樂的。

國小作文指導:寫作應“三多”為好

許多同學都想把作文寫得好一點,但總覺得學好作文不容易,有什麼辦法使作文的水平提高快一些呢?許多文章寫得好的人都有這樣一點經驗:寫作文要三“多”。

首先是:多閱讀。就是要大量地廣泛地閱讀。閱讀愈多愈廣、愈認真,就愈有助於寫作能力的提高。閱讀可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閱讀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和豐富自己的材料倉庫。多閱讀可以使我們學習如何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選詞鍊句和不同的表現方法。漢代楊雄說:“能讀千賦則善賦。”唐代大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清代大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阿寶》曾說:“書痴者文必工。”意思說,沉迷閱讀的人他的文章必定會寫得好。《唐詩三百首》的編者也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閱讀猶如蠶吃桑葉,蠶不吃桑葉,就吐不出絲,人不閱讀,也寫不好作文。博讀廣覽對於豐富寫作題材也是極有幫助的。俄國作家高爾基說:“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物、感情、思想和態度的時候,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讀得多了,積累必然豐富,思想也就開闊。有些學生作文語言枯燥、辭彙貧乏,初看似乎是語法修辭的毛病,實際上是讀得太少,腹中空空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二個是:多觀察。多觀察是很有好處的,一是可以培養自己認識外界事物的能力;二是可以積累許許多多真實的寫作素材。有經驗的獵手,看一看地上的腳印,他就能推測出是什麼野獸;老中醫看一看病人的臉與舌,他就能大體知道你的病情。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們在長期觀察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已經找出了規律。我們與作文也一樣,要細緻觀察,才能看到看清看懂外界的事物,這樣寫起作文既有具體又能真實生動。比如唐代詩人王維寫過一首《出至塞上》的詩,詩中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後來有些讀者認為用“直”字描寫“孤煙”似不真實。如《紅樓夢》中香菱說:“想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欲。”宋陸佃《埤雅》中說:“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趙殿臣註解說:“邊外多迴風,其風迅急,裊煙沙而直上,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見這詩句中用“直”字是王維細緻觀察邊塞生活得來的真實的奇觀異景。我們平時要留心觀察,如觀察人時,應觀察人物的行為、對話、外貌等方面的特點;觀察物時,要觀察它的形狀、顏、質地、構造和用途等方面的特點。大作家巴金說:“不管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我開始寫小說以來就不曾停止觀察人……我養成了觀察人的習慣。”我們若也能養成觀察人的習慣就好了。

第三個是:多動筆。我剛才說了多觀察。我們會發現每個人的外表、性格、思想等都是不相同的。我們要把觀察到的及時記到筆記本里,也可以說寫點觀察日記吧。勤練多寫,刻苦實踐,這可以說是學好作文的訣竅之一。猶如學游泳,不多下水游泳是學不起來的,學作文也要多動筆,才能筆下生輝。如蒲松齡,就是多動筆的典型。他“每峨冠博帶,日游于田野間,遇鄉人則扯之談鬼為樂。鄉人談甫終,而先生已下筆如風,記載一悉矣。”鄉人剛剛講好,他已很快地把故事全記在本子上了。俄國作家果戈理也是多動筆的人,他會把所見所聞一一記入隨身帶的筆記本里。甚至到菜館裡吃飯,他也會急忙把選單抄到筆記本里。後來那張選單就被用到他寫的小說里了。所以你能不怕苦不怕煩,能多動筆,經常寫點,日積月累,你的筆頭就“靈活”起來。同學們,你們若能保持一股熱情,努力做到多閱讀、多觀察、多動筆,你們的作文水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起來。

作文指導:興趣讀書法

許多小朋友作文寫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讀書太少。我這裡說的讀書不只是指語文課本,而是指語文課本之外的書。有些小朋友可能會說,他已經讀了許多作文選。讀作文選當然對自己有幫助,但僅讀作文選是遠遠不夠的。

書仿佛是人類的記憶,書里記錄著人類的歷史與累積的知識,書里還描寫人類的複雜的情感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和優美。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俄國偉大的作家高爾基也說:“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小朋友們也許會說:“我也是熱愛書的,就是沒時間。”確實。現在小朋友們學習任務很重,作業很多,很少有時間坐下讀課外書。不過話要說回來,不想讀書的人就沒有時間,想讀書的人總會抽得出時間的。比如有不少小朋友看電視、打電子遊戲為什麼都有時間?這時間不也是擠出來的嗎!因為他們想看電視,想打電子遊戲,所以就擠出時間來的。假如小朋友有心想讀書,也總是能擠出時間來的。我國偉大作家魯迅不忙嗎?他是很會充分利用時間的。他曾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他還說:“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有些人隨時帶著一本書,一有空就拿出來看。

你看,有人在一邊坐車一邊看書,有人坐在渡船里看書,有人在飛機里看書,有人在旅館裡看書,有人在醫院等醫生時看書,有人在理髮店裡等理髮也看書。總之,他們會搶時間,他們會把這些“零頭”時間用起來。有人每天睡前堅持看十分分鐘的書。假如每天讀書的時間不用多,都能堅持十五分鐘,一年下來算起來也讀了九十多個小時的書了,九十多個小時就可以讀好幾本書了。有許多人從不去利用些“零頭”時間,一年下來,不就少讀幾本書了嗎?假如一個人堅持在“零頭”時間讀書,另一個人從不在“零頭”時間讀書,幾年下來,兩個人的水平就差遠了,因為前面那個人已讀過幾十本書,而後面那個人一本書也沒讀過。所以,我主張不管你多忙,每天擠出十五分鐘讀書。你最好口袋裡放一本,床頭放一本,這樣就隨時有書讀。若能做到這樣,一年讀了好多本,幾十年下來就讀了幾百本,甚至一千本。這真是達到博學多聞的簡單辦法啊!有人把這讀書方法叫作“偷閒讀書法”。

當然,首先要培養起對讀書的興趣,假如對讀書沒有興趣,他會去看電視,會去打電子遊戲。四周放滿書也是不會去讀的。讀書的興趣與習慣是在幼年和家庭中養成的,如果家中有人有讀書的習慣,長輩並且能誘導你讀書,你會在讀書中帶來強烈的情感的滿足,那么,你就自然地對讀書產生了興趣。一旦對讀書有了濃厚的興趣,書就會成為你最好的朋友。那么你一天中沒有書讀就幾乎不能“過日子”。外國有個叫麥考菜的人說:“假如有人要我做一位最偉大的帝王,住的是金殿,乘的是高車駿馬,一呼百應,應有盡有,但卻不準我看書,果真如此,那我決不做這樣的皇帝,與其是一個不愛念書的國王,我寧願自己是一個住在滿是書籍的陋室里的窮光蛋。”你看,這位麥考萊是多么喜歡讀書啊!小朋友們你們假如也有麥考萊這樣對書的熱愛的精神,你們一定會把空餘時間充分地用來讀書。你們會在讀書中得到無比的樂趣,會在讀書中得到廣博的知識,你們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大大地提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