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哲理小故事素材

寫作離不開素材,素材是形成文章內容的重要依託。有哪些適用於國小作文的哲理故事素材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小學生作文哲理小故事素材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生作文哲理小故事素材一

古時候有一個人,在家裡熬一鍋菜湯。

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鹹淡是否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

這人喝了一口,覺得很淡,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里。

這時,鍋里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里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

嘗過以後,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麼還是這么淡呢?”

於是這個人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里,仍舊還是去嘗勺里的湯。

勺里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以為鹽還是不夠,於是又往鍋里拚命加鹽。

就這樣,木勺里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複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

一罐鹽經他這么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麼鹽都快要加完了,鍋里的湯卻還是鹹不起來呢?

故事寓意:

事物在不斷發展,如果你始終用一成不變的老方法去處理新問題,總有一天會碰壁。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根據企業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創新管理方式,不然,鍋里的湯已經鹹過頭了,而你卻還蒙在鼓裡渾然不覺。

小學生作文哲理小故事素材二

南朝時期的徐之才從小就聰慧可人,13歲就被詔為太學生,被人稱為“神童”。他為人幽默,喜歡拿別人的姓名來開玩笑。

有一次家中來了幾個朋友,徐之才與他們嘻哈一陣之後,便開始拿他們的姓氏來捉弄他們。

他先是對一個叫王昕的朋友說:“給你加個‘言’字旁就是‘琂’,你就是一個說話大王;你如果往狗(又叫‘犬’)的身邊一站,你就要發‘狂’;再給你加上個脖子和腳,你就變成了‘馬(馬)’;給你安上角和尾巴你就又成了‘羊’。”

他在這邊說,別人就在那裡邊聽邊笑。大家都覺得他的話很在理。

一個叫盧元明的一邊笑,一邊說徐之才:“你的姓還沒變成‘人’,你的名是寫錯了的‘字’。”

盧元明是在嘲笑“徐”字是個雙“人”旁,不是單“人”旁,他名字中的“之”和“才”上下連起來看就像草體的“字”字(古人寫字是按照從上向下的順序寫,所以盧元明說“之”“才”是寫錯的“字”)。

聽盧元明嘲笑自己,徐之才反唇相譏,於是,矛頭對準了盧元明。

他嘻嘻一笑,說:“你的姓也不好,還不如姓‘王’的‘王’呢。在你的姓‘盧’字下面加個‘亡’就是‘虐’(‘亡’與‘虐’字下面的偏旁很相近,所以徐之才才這樣說),說明你死了到了陰間也要受虐;在‘盧’下面加個山就是‘虛’(‘山’與‘虛’字下面的偏旁‘業’很相近,所以徐之才才這樣說),說明你一爬‘山’就‘虛’弱;在‘盧’下加個‘力’就是‘虜’,說明你生個男(‘男’字可拆成‘田’和‘力’)孩將來要當俘‘虜’;你一到馬棚里就變成‘驢’(‘盧’與‘驢’字左邊的‘戶’很相近,所以徐之才才這樣說)。”

聽了徐之才嘲笑盧元明的話,眾人拍手大笑不止。

徐之才並沒有就此結束,他興致正濃呢,他轉頭環顧大家,尋找繼續嘲笑的目標,忽然看到一位正在大笑的狄姓朋友,他來到這位朋友的身邊,舉起右手對著這位向下一比劃,說:“從中間劈開你,你就變成了兩隻‘犬’(‘狄’字右邊的‘火’字與‘犬’有些相似)。”

這位狄姓朋友聽了反駁說:“‘狄’字拆開後是‘犬’與‘火’。”

徐之才一聽,緊跟著接了一句:“好,那就架起火,把你烤成熟狗。”

眾人已笑得不行了,一個個前仰後合,紛紛稱讚徐之才的口才與機智。

一個人擁有幽默感是一件好事,雖然故事裡的徐之才聰明過人,但是總是別人的姓名開玩笑並不好喔!即便是玩得好的朋友,也經不起這樣的玩笑喔!所以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學會恰當的幽默,不要拿取笑別人為樂。

小學生作文哲理小故事素材三

從前有一個叫做蹶 [jué]叔的人,性格很是倔強,常常自以為是,愛跟別人唱反調。

蹶叔住在在龜山的北面,別人都在低的種水稻,高的地方種高粱,他卻在高而平的地方種水稻,卻在又低又潮濕的地方種高粱。

他的一個朋友,好言勸說他道:“高粱適合種在旱的地方,水稻宜於種在低濕的地方,可是你現在正好相反,違反了水稻和高粱生長的習性,怎么能獲得豐收呢?”

蹶叔聽了朋友的話,一點都沒放在心上,還是我行我素。結果他辛辛苦苦地種了20xx年地,每年都只收穫很少的糧食,糧倉里一點儲備也沒有。

眼看就快沒飯吃了,他這才去看朋友的地,發現朋友正是高處種高粱,低處種水稻,所以獲得了豐收,不由得懊悔萬分,就向朋友道歉說:“您說得對啊,我知道改悔了,不再不聽勸告了。”

後來,蹶叔外出做買賣。這次他吸取了種地的教訓,看到別人搶購什麼貨物,他也一定進什麼貨,處處都硬要和人家競爭。

這樣一來,大家都賣同樣的貨,價錢被壓得極低,他手上的貨總是賣不出去,蹶叔的朋友擔心他吃虧,就又教導他說:“善於做買賣的人要進別人暫時不爭不搶的貨物,這樣,一旦等到機會來了,就可以獲得好幾倍的利潤,這正是古代大商人白圭致富的秘訣啊!”

蹶叔又不聽。過了20xx年,蹶叔常常虧本,終於入不敷出,到了非常困窘的境地。

這時,蹶叔才又回想起了朋友的話,意識到朋友是正確的,又去找到他的朋友道歉:“我現在知道自己錯了,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固執了。”

有一天,蹶叔要駕船出海,邀請了他的朋友一起去海邊。他的朋友將他送上船,告誡他說:“等你到了海水歸聚之處,一定要返航回來,不然船一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

蹶叔表示自己記住了,會聽朋友的話。蹶叔駕著船隨著波濤向東駛去,航行了些日子,到了海水歸聚的深淵邊上。

這時候,他又犯了那頑固的老毛病,不相信朋友的告誡,還是繼續前進,結果船捲入深深的大壑中。

蹶叔就在這黑暗的地方,忍受著顛簸和孤獨,非常艱難地過了9年。直到一次趕上大鯤化為大鵬時激起的巨浪,才幸運的被衝出了大漩渦,可以回家了。

蹶叔回到家裡,頭髮全白了,身體枯瘦得就像根蠟燭,親朋好友沒有一個人能認得出他來。

蹶叔再次找到他的朋友,深深地拜了兩拜,還對天發誓說:“我如再不改悔,請太陽作證懲罰我。”

他的朋友笑著說;“改悔是改悔了,但還有什麼用呢?”

人們都說蹶叔三次改悔就度過了一生。

故事寓意:

蹶叔直到碰得頭破血流,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知道改悔,白白浪費了大好青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做事情,應該吸取這個教訓,不要一意孤行,遇事多聽聽大家的意見,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