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寫作素材:優秀名人讀書故事

讀書,艱難並快樂著,雖然我天生愛玩,但我更愛在書里遨遊。在涼風習習的窗前只要有一本書陪伴我,我就什麼地方也不想去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名人讀書故事的作文素材,歡迎大家參閱。

名人讀書故事:愛迪生

美國的愛迪生,是一個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

終其一生,發明的東西有白熾電燈、留聲機、活動電影、自動電報機、速寫機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種,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項發明〔當然,這裡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勞)。一八八二年,是他發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發明一種東西。

人們不禁要問:這位發明大王,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剛上國小時,他的老師很討厭他,因為愛迪生不象別的孩子那樣乖乖地聽話,而是愛提一些怪問題難老師。有一天,老師被他惹火了,找到愛迪生的媽媽說,你的小孩真怪、老問我為什麼二加二等於四。這么一來,搞得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果再傳染上別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辦法吧。

愛迪生的媽媽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領回家來,親自授課。就這樣,愛迪生通過刻苦自學,掌握了比在學校讀書的孩子還要多的知識。

為了謀生,也為了掙點錢做實驗,愛迪生開始賣報。早上六點出發,晚上九時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鑽圖書館,看書,想問題。這個圖書館座落在底特律,是愛迪生乘火車賣報的終點站。

一天,愛迪生在專心致志地看書,有位紳士向他走來:“我時常在這裡遇到先生,請問您讀了多少書了?”

“唔,我已經讀了十五英尺高的書了。”愛迪生看了看這位很有點古怪的紳士,認真地回答道。

“哈哈哈哈”,紳士大笑起來,有點使愛迪生感到驚異。過了一會兒,那紳士又認真起來:“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請問你讀書時,有個什麼確定的目的嗎?據我觀察所見,你以往讀的書與今天讀的書,性質就不一樣,你是不是隨便亂讀的呢?”

小愛迪生忽閃著明亮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讀的,我下了決心,要讀完這個圖書館裡的所有的藏書。”講完這番信心十足的話,愛迪生直盯著那紳士,盼望著他做出一句評判性--不,表彰性的話。不料,那紳士卻說:

“啊!你要讀完這圖書館所有的書,情神可嘉!但是,你這種讀法是會浪費精力的。經濟實效的讀書方法是,先應有一定的目的,之後再去選書讀。從今以後,你要定一個方針、計畫呀,有了方針、計畫,就可以循序漸進了!”

一番話,猶如一道陽光透過心扉,射入了愛迪生求知慾強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記住了那位紳士的指點,開始更加自覺、更加有計畫地讀書學習了。

在研製改進打字機的一個部件的時候,他就把有關打字機的書全部借來,系統閱讀,並且很快解決了問題。在發明電燈的日子裡,他常常鑽進圖書館,把各種雜誌書報上的有關文章閱讀一遍,而後根據需要摘抄一些段落。有人統計說,為了研究發明電燈,愛迪生在圖書館使用的筆記本達二百本,總計四萬多頁。這種帶著一定目的,有計畫積累知識的學習、讀書方法,給愛迪生帶來莫大的好處。

要說“讀書的妙訣”,這也應該算作重要的一條吧。

名人讀書故事:魯迅在“三味書屋”

魯迅小時候非常淘氣。一天,鎮裡的戲台正在排戲,魯迅聽到外面的鑼鼓聲,便在家裡坐不住了,趁著父親不注意,他一溜煙兒地跑到戲台前看熱鬧。這時,戲台周圍已經擠滿了人。突然,熱鬧的鑼鼓聲停了,從後台走出一個人,對台下一拱手說:“哪位小兄弟願意上台?我們讓他客串閻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時非常調皮的孩子這會兒卻你推我、我推你地謙讓起來。

“我來!”小魯迅走上台去,讓戲班的人畫了個花臉,然後拿起一把鋼叉就舞起來,戲台下馬上響起叫好聲。他得意極了,舞得更得勁兒了,小夥伴們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氣。

魯迅12歲那年,被父親送進了一所叫“三味書屋”的私塾就讀。初入學時,魯迅對百草園中的那些小精靈非常感興趣。他在園中想起古人東方朔說過有一種蟲叫“怪哉”,用酒一澆,便會消失不見。魯迅非常想知道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問私塾的先生:“先生,這‘怪哉’蟲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卻板著臉,很不高興地回答:“不知道!”

後來,魯迅慢慢體會到學生應該讀書,先生不喜歡學生問各種古怪的問題。於是,魯迅開始刻苦讀書。起初十分嚴厲的先生也開始喜歡魯迅的聰明刻苦,態度漸漸和藹起來。魯迅為了勉勵自己學習,製作了一張小書籤,書籤上有10個正楷小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書時,他把書籤夾在書里,每讀一遍就從上往下蓋掉一個字,讀過幾遍之後,就用默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練地把課文背出來了。後來,同學們也都向魯迅學習,紛紛製作“讀書三到”的書籤。

【感悟】學習要講究方法,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真正會學習的人,要善於取捨,要選擇正確的,精通專業的,熟悉相關的,了解必需的。同時,學習需要思考。有些人雖勤於學習,但不過只是泛泛的閱讀,任何理論觀點都只在腦海里一晃而過,是所謂“學而不思則罔”。“讀書三到”是魯迅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我們也要像他那樣不斷地總結學習方法,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去攻讀,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名人讀書故事:匡衡鑿壁借光讀書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他從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裡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夜裡,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時,發覺鄰居家燈火通明。匡衡羨慕在燈光下讀書的人,他靈機一動,把鄰居家的燈火借過來就可以讀書了。

匡衡正在思索著該如何借到光看書,燈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牆上,酷似一個個怪物,怪模怪樣地在牆上晃來晃去。小匡衡靈機一動:我如果在這邊偷偷鑿個洞,隔壁燈光就能穿牆而過,照射到我這小屋裡來,我不就可以借著這點亮光讀書了嗎?

他高興地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找來一把鑿子,在牆壁下方偏僻處鑿了個小小的窟窿。頃刻間,燈光照亮了一小塊兒地方。匡衡連忙從床頭翻出《詩經》,湊到那一小塊兒寶貴的光亮處,專心致志地苦讀起來。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別欣慰,同時又倍感酸楚。

從此以後,匡衡白天幫大人忙田裡的農活,夜晚借著那一小束從隔壁人家借來的燈光,孜孜不倦地讀書,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