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的個人事跡介紹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花木蘭個人事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花木蘭的生平經歷

花木蘭,生卒年代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名木蘭,後稱花木蘭。其父名弧,乃漢初千夫長。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冒頓單于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臣民抵禦,木蘭父當往,然年已老邁,木蘭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軍。木蘭初為戍卒,立功後升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屢建戰功。木蘭從軍20xx年,人們都不知她為女子。天子因其有功,封她為尚書郎,木蘭沒有接受,只懇求回家探親。到家後。木蘭脫去戎裝,換上女服,隨從驚訝不已:木蘭原是女子。

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

木蘭戍邊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多代,香菸不絕。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則天到泰山封禪,路經亳州,游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孝烈將軍

木蘭替父從軍,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皇上先知她不受封賞。後又聽說她還是一位未出閣的女郎,而且貌美,欲納其為妃子,下旨召木蘭進京。皇上一見,木蘭果然是位絕色佳人,喜不自禁地說:"孤王見你才學過人,武功高強,忠孝皆全,國色天香,想把你封為妃子,不知意下如何?木蘭聞說如雷擊頂,暗暗想道:從前昏王因迷戀酒色,禍亂朝綱,以致國勢衰危。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國安民,反而封宮選妃,豈不又要重蹈覆轍?她蹙了一下眉頭,說道:"皇上恩澤,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3樁誓願,若不實現,永不嫁人!"皇上心喜道:"這好辦,你說吧,不要說3件,就是30件、300件.孤王不惜千斗金,萬斗銀,也要辦得使你滿意。

木蘭說:"其一,小女子替父從軍,一為盡孝,二為盡忠,三也是為天下女子爭一口氣。小女子認為天下男女均為人,各有長短,男子做得到的,女子未必不能做到!自前朝實行科選以來,未有女子應試人選者,誠請陛下頒一道聖命。讓天下女子也可習文弄武,開科人選,為國盡忠。"皇上聽後一愣。木蘭又道:"其二,天下之大,當今女子竟無立足之地:在娘家說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須姓夫家的姓,出嫁叫'姓人',懇請讓男女均可自立門戶。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時,生兒育女隨夫姓,女娶男時,生兒育女隨女姓……"皇上不解道:"這是為何呢?"木蘭說:"不如此,世人就認為只有男子能傳宗接代,女子不能,這樣,就將後患無窮。木蘭又說:"其三,無論庶民還是皇上,均須一夫一妻,違者罰罪……"皇上聽完這三願.哈哈大笑說:"真是女子之見啊!自古男女有別,孤王豈能改變。

傍晚,皇上下了一道聖旨,封木蘭為貴妃,木蘭問起誓願的事,皇上隻字未提,木蘭遂稱病不往。一連三道聖旨,木蘭見逼,知道無望,便手書"天下安好"4個大字。"安好"是什麼意思呢?拆解起來就是:室中有女方為安,有男有女、男女平等方為好。木蘭寫好,置於案上。望了望窗外蒼茫的天空,然後自縊於畫梁。皇上得知,心中驚慚,見木蘭所書"天下安好"4個大字,不解其意,命人殯以厚禮,於亳州東郊5里魏園村下葬。

後人為紀念木蘭,在她家鄉修建木蘭祠,大殿上書唐高宗御賜的"孝烈將軍"4字。

相關考證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在據《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後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後又想把她召到後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於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現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相關記載

花木蘭(一說其生於420xx年,死於520xx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20xx年,在從軍20xx年後返鄉,因不願做魏主之妃,自殺。)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6]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云:“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複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鹹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年代考證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而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等等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這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托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

花木蘭的人物評價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