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振高事跡介紹及心得體會

莫振高,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0xx年2月,莫振高獲得“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獎。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莫振高事跡及心得,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莫振高事跡

為了辦好學校他不惜力不怕苦

都安高中是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一所最好的中學,在廣西非常有名,因為教學質量高,連續20xx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老百姓都拚命地把孩子往這裡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大山。

但是,都安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曾讓前來考察的專家感言“心都不安”——這裡,人稱“石山王國”,九分石頭一分土。因為貧窮,過去全縣每年約有200名考上本科的考生被迫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

“窮”,提到都安縣,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字眼。上世紀80年代,都安高中也逃離不了這個“窮”字。當時,學校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1棟宿舍樓和3棟小教學樓。每逢下大雨,房子就漏水,這時莫振高都要冒雨,親自架著梯子,上房去檢修。

學校缺乏教具,莫振高自己動手繪製掛圖。周末,他徒步10多公里的山路到老家,扛木板為學生修理桌椅。

那時,莫振高還是普通教師,是學校為數不多的中共黨員之一,別人不去做的事情,他帶頭做。後來,他當校長了,下決心改變這一切。

學校沒有錢,他一點一點地向社會籌資。學校新建的教學樓就是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10萬元“化緣”而得。

對新建的教學樓,他的要求很嚴,因為都安縣是在地震帶上。他知道,教學樓不結實,出了事,沒法向家長交代。為此,他蹲在施工工地上,與工人們討論樓要怎么建……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將5層的學生飯堂、圖書館、綜合教學樓和3棟學生宿舍樓建了起來。

除了硬體設施,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也必須跟上。莫振高說:“雖然生活在大山里,但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接著,一棟科技樓建成了,每個教室里配了兩台電視機、一台高亮度的投影儀,100台電腦也進了都安高中……

從此,瑤山的孩子知道了什麼是網際網路。

“只有不離開教學,才是一名人民教師。”當了校長,莫振高始終沒有放下教鞭,仍然堅持上高三畢業班語文。他說:“我更喜歡被稱為老師,而不是校長。”

每天早上6點準時來到學校,晚上11點半回家,這個“時間表”,莫振高一直堅持了35年。

瑤山貧困孩子家裡的“常客”

都安縣自然條件惡劣,莫振高挑起了改變貧困孩子命運的重擔。都安高中貧困生占學生總數的40%以上,而都安縣人均年收入才1600多元,貧困戶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幫一個貧困生,就是幫一個家庭!”莫振高感同身受。

莫振高走遍了每個村屯,走進每一個貧困生家裡。學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經費來幫助貧困學生。莫振高還常組織全校師生給貧困生捐款捐物,發動學校領導、團委幹部和班主任向各屆校友尋求資助。

家住古山鄉徳雅村的黃春茜考上了重慶大學,但家裡所有能賣的東西也湊不足300元,她只能無奈地放棄上大學。莫振高知道後,第一時間趕到黃春茜家了解情況,並拿出1000多元塞到她手裡。大學期間,為了讓黃春茜安心完成學業,莫振高每月定期給她寄去生活費。

其實,慷慨的莫振高並不富有,他唯一的經濟來源是當時每個月50元的工資。

愛是一種心貼著心的情感,莫振高對貧困生的愛,就是這樣一種心貼著心的情感。他感受著他們的痛苦,體會著他們的快樂。他說:“有困難,就找我莫振高。”

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餘名新生中,有近三成是貧困生,很多學生報到時的行李只有一床破被子。一些家境貧寒的孩子因為沒勇氣報到,就在校門口徘徊。這時,莫振高就把“校長辦公室”搬到校門口,招呼為學費發愁的貧困生“先入學,其他費用慢慢想辦法”。每逢開學必“擺攤”,專做貧困生的“生意”,這一幕,在都安縣家喻戶曉。

托起數萬瑤山孩子心中的“夢”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1993年以來,都安高中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從1992年的48.2%到20xx年的93.75%,今年將近100%,而且連續20xx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在莫振高的帶領下,都安高中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西示範性高中,全國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先進集體。

而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貧困生,幫助他們圓了大學夢。近20xx年來,他先後籌集到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名貧困生完成學業,最終實現了“一個都不能少”的美好願望,實現了讓所有貧困生“進得來,學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的目標。

一名考上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生,在臨行前的晚上,拿了一把苦麻菜、一把紅薯苗來到莫振高家:“老師,明天我就要走了,家裡沒什麼好東西,我就把這兩把自家種的菜送給您,以感謝您3年來對我的關愛。”

一把苦麻菜、一把紅薯苗!這份純樸的情意,讓莫振高流淚了!

多年來,由於教學成績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薦到行政部門任職,被外地學校高薪聘請,但都被他拒絕了。他說:“我愛我的學生。我要用畢生的奮鬥,給瑤山的孩子們一片自由放飛的天空,踏上大學路……”

翻開厚重的榮譽簿,記錄了已經54歲的莫振高對教育無私奉獻、孜孜以求的執著精神:廣西“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廣西十佳校長”、“全國勞動模範”、20xx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這些榮譽,是社會各界對一位教書育人模範的崇高敬意。

事跡心得體會

莫振高,是廣西都安高中校長,一名普通的基層幹部,被孩子們喚作“校長爸爸”。他將畢生的精力投身所熱愛的教育事業,把全部的激情和滿腔的愛奉獻給學生,心懷大愛、誨人不倦,用58年的歲月,彰顯了基層幹部服務民眾的光輝精神,詮釋了黨員幹部的責任和擔當。每位基層幹部都應該見賢思齊,向他學習。

學習他愛生如子、愛民如親的博大情懷。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寶”是人之常情,把全校的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卻需要胸懷大愛。一聲聲“校長爸爸”,道出了莫振高在學生心目中無可替代的位置。校長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基層幹部服務的對象是民眾、百姓。對象不同,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相同的。一位好的基層幹部就應該將民眾視為自己的親人,像對待家人、親人、朋友一樣為民服務,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憂民眾之所憂,解民眾之所難,把民眾的冷暖時刻放在心裡掛念著、惦記著。

學習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基層工作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起早貪黑、摸爬滾打、廢寢忘食、奮力拚搏是基層工作的常態。莫振高火一樣的教育熱情,愛生如子的博愛胸懷,使他始終手執教鞭、站在講台,始終和最愛的學生在一起。工作崗位有不同,勤政務實的工作態度應該相同。基層幹部就是要有鐵一樣的堅定信念,紮根基層、服務民眾、矢志不渝、鞠躬盡瘁,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學習他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能力魄力。創新是做好基層工作的核心,是推進基層工作不斷向前發展的源動力。莫振高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教藝超群精益求精,授課深受學生歡迎。基層幹部打從參加工作起就應該立下一個志願,刻苦鑽研,敢於承擔責任,勇於衝破舊有藩籬、打破固有框框推陳出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幹出一番事業,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

學習他長抓不懈、久久為功的幹勁韌勁。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難。莫振高連續39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順利完成高中學業考上大學,先後多方“化緣”籌集善款3000多萬元資助1.8萬名貧困生圓夢大學。絹絹細水長流不息匯成大海。基層幹部乾工作就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和奮鬥目標,用非凡的毅力,憑一股子韌勁,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長抓不懈、久久為功。只要堅持每天為民眾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持之以恆,不懈怠、不折騰,民眾就會為你點讚,百姓就會為你叫好。

學習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思想境界。淡泊名利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志存高遠是一種遠大的志向。莫振高多次婉拒上級推薦、外地聘請。他心中,思的是教育這方神聖的淨土,念的是關乎國家百年大計的基礎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貧窮縣每走出一名大學生,就意味著多一份改變貧窮家鄉面貌,建設繁榮昌盛祖國的力量。人才蔚起國運興。基層幹部就是要擁有淡泊的心態、寧靜高遠的志向,腳踏實地、甘於清貧、廉潔自律,用實際行動、用愛與責任鑄就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