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素材成語故事

素材就如食材,有了它,廚師們才能有武之地。而對於學生來說,有了足夠的素材,在寫作時才能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及觀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成語故事的小學生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生作文素材成語故事一

一鼓作氣

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guì]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點評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乾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小朋友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一鼓作氣,今日事今日畢,拖拖拉拉的後果可是很嚴重的喔!

小學生作文素材成語故事二

乘興而來

王徽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兒子,生性高傲,不願受人約束,行為豪放不拘。雖說在朝做官,卻常常到處閒逛,不處理官衙內的日常事務。

後來,他乾脆辭去官職,隱居在山陰(今紹興),天天遊山玩水,飲酒吟詩,倒也落得個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接連下了幾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輪明月,皎潔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處盛開著晶瑩耀眼的花朵,潔白可愛。王徽之推開窗戶,見到四周白雪皚皚,真是美極了,頓時興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來酒菜,獨自一人坐在庭院裡慢斟細酌起來。他喝喝酒,觀觀景,吟吟詩,高興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覺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聲,那就更動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個會彈琴作畫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馬上去見他呢?”

於是,王徽之馬上叫僕人備船揮槳,連夜前往。也不考慮自己在山陰而戴逵在剡溪,兩地有相當的距離。

月光照瀉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兒輕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銀裝。王徽之觀賞著如此秀麗的夜色,如同進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兒再撐得快點!”

王徽之催促著僕人,恨不能早點見到戴逵,共賞美景。

船兒整整行駛了一夜,拂曉時,終於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卻突然要僕人撐船回去。僕人莫名其妙,詫異地問他為什麼不上岸去見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說:“我本來是一時興起才來的。如今興致沒有了,當然應該回去,何必一定要見著戴逵呢?”

點評

本來想去拜訪一個姓戴的朋友,去的時候興致很高、充滿期待,但是當去到這朋友那裡時卻發現已失去了本來的興致,於是原路返回。這個例子我們經常會用到,有時候我們很想去做某事,但是當事情快要進行或者將要被完成時,卻發現並不是那么想去做,也就是說事情已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從而終止。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一種灑脫的人生境界。

小學生作文素材成語故事三

取而代之

項羽名籍,他是秦末下相縣(今江蘇宿遷縣西)人。他從小死了父親,全靠叔父項梁把他養大成人。

項羽少年時,就很聰明,項梁便親自教他念書、寫字,但項羽不願好好學習;項梁又教他使槍用劍,但項羽學不多久,又不學了。

叔父項梁罵他沒有出息,項羽回答說:“認字、寫字只能記記姓名罷了,學劍術只能敵得住個把人,不值得學,我要學能抵擋萬人的本領。”項梁見他有抱負,便教他學兵法,項羽很高興。

後來項梁被人誣告抓到監獄,為了報仇,出獄後項梁便把誣告他的人打死了。為逃避官府的追捕,他帶著項羽逃到關中。

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邯鄲人)五十歲時,帶領李斯和趙高(邯鄲人)等一批官員和他二十歲的小兒子胡亥,去巡遊東南。

秦始皇先遊覽了湖北、浙江一些地方,然後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去祭祀埋葬在那裡的大禹。

秦始皇對手下的人讚揚大禹說:“大禹對中國的功勞實在太大了!他開大山,鑿江河,把水引到大海里去。為了治水,他畢生辛勤勞累,死了就葬在這兒,大禹太偉大了。”

祭祀完大禹陵後,秦始皇率眾經過浙江吳中(今浙江杭州市郊)回鹹陽,街道兩旁擠滿了觀看的人群。

此時,項羽同叔父項梁特地趕來看熱鬧,當項羽看到秦始皇車駛過的盛況時,不禁脫口說道:“彼可取而代之。”意思是說:秦始皇算什麼,我可以取代他。

項梁趕緊跨前一步,捂住他的嘴說:“不要亂講,這話是要犯滅族之罪的。”回到家裡,項梁聯想到項羽要學“萬人抵”,暗暗贊他這個侄兒志存高遠,久後必成大器。

點評

其實項梁也早在心裡盤算著怎樣推翻秦朝、恢復楚國的事,不過他沒有透露罷了。後來項羽和項梁就在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運動中投入了反秦的戰鬥。但是我們想要取而代之一定要靠正軌的方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