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的完美

人生有光明、有陰影,有陰影的人生亦是光明的,殘缺亦是完美的。

著名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殘缺與完美,就像陰影與光明,它們相輔相成,陰影使得光明更加光明,殘缺使得完美更加完美。

藝術的殿堂,演繹了無數陰影的光明、殘缺的完美。著名的印象派畫作最先便是起源於對於光與影的追求。用陰影襯托光明,光明才能體現,若是毫無陰影,怕是只能看見白茫茫一片,何來美感?愛神維納斯雕像殘缺了雙臂,後來的藝術家爭相模仿雕塑出有雙臂的維納斯,但效果卻不盡人意。雖然殘缺了雙臂,卻給人無盡的想像,這何嘗不是一種完美?

曾國藩給自己的住所命名為“求闕齋”,他生活中最崇尚的一句話亦是異曲同工——“花未全開月未圓”。不追求完美,正是曾國藩能在官場中避開激流險灘,走向成功的秘訣之一。但是你能說曾國藩的人生不完美么?

君可見韓國鋼琴家李喜芽,用一共只有四隻手指的雙手彈出了超越十隻手指的完美;君可見巴赫用只有一根g弦的小提琴譜出了完美的《g弦上的詠嘆調》。難道他們的條件沒有殘缺?難道他們的成果稱不上完美?正是那些殘缺,造就了他們的完美。

若是想在人生中避開殘缺,一味追求完美,結果怕是不能如你的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完美不但難以達到,而且似乎並不是想像中那么完美。

完美的湖水是安穩如鏡的,但似乎有一些漣漪才更有韻味,更加完美;完美的天空是蔚藍空闊遼遠的,但似乎有一行鳥兒飛過才更富活力,更加完美;完美的森林是茂密寂靜的,但似乎有一兩聲鳥鳴才更有生機,更加完美。

一個飽滿、紅潤的蘋果,必然是完美的,那么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呢?沒錯,那就是美國蘋果公司。蘋果公司用這樣一個看似殘缺的logo,造就了一個奇蹟般的完美。

人生,在殘缺中提煉完美。殘缺的完美,才是最最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