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二年級作文10篇

從《弟子規》中我學會了感恩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等許多做人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二年級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一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懂得了許多大道理。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它的意思是: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她)去叫。這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還有一個不能貪小便宜的道理:“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意思是:想要使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徵求別人的意見。假如不問一聲就拿走,那就是偷竊。

最重要的是“信”,它講的是信用。如:“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等都是萬萬不可的。還有一個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千萬不要做。就是:“事飛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是啊,每當想起那些老師,同學,朋友,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時,我總會感到很激動,他們給過我無私、偉大的愛,是我堅強的後盾。

《弟子規》不但是本書,還是我們的教師,如果大家有空,一定要看一看呦!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二

學校給每一個學生髮了一本國學經典的書,其中有一部分的內容是《弟子規》。於是我做完作業有時間時就會和媽媽坐在沙發上一起讀,媽媽還為我解說意思呢!媽媽常說,學習《弟子規》對我們很有幫助,它教育了我們在生活上、學習上很多做人的道理。

今天晚上,媽媽和我又在大聲地念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媽媽解說道:“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聽到這裡,我低下了頭,因為我想起我平時也真的做得不對。有時我做作業或者學習不夠認真,父母會說我幾句,可是我不但不虛心接受父母的教導,而且還覺得父母好囉嗦好煩,亂發脾氣。現在我看著手裡的《弟子規》,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聽從父母的教導,還要虛心的接受父母的批評。例如:媽媽經常說我的東西亂放,書桌上擺滿了學習用品、玩具,每次都是她幫忙收拾。以後我要用《弟子規》中還提到的“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來警惕自己,每次做完作業我一定自覺地把學習用品和玩具放好,不再讓媽媽為我操勞。

《弟子規》中有許多道理值得我學習,這真是一本讓我百看不厭的好書,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必須在幼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首先要端正自身的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等。其次教會了我許多好的學習方法,不僅僅要認真學習,還要學以致用,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好書,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三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

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啟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

《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說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說:當長輩站著時,你不能坐著,長輩坐著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為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著他。

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最好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為他人著想。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裡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著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為所欲為,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蘊含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四

《弟子規》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在學習了弟子規後,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的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裡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立人之本,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富強。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五

上個學期,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弟子規》,我從中得到了一些收穫,也悟出了許多道理。例如: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嚴於律己……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說:我們出去做什麼事情時,要提前告知父母一聲,在徵求他們同意後再出去,這樣以免他們擔心。我們外出回家中之後,要立即通知父母一聲,以免他們牽掛。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南昌老家探親,就發生了一件事令我終生難忘的事。

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和表姐正在她家裡玩,姑姑正好有事情要出去,就叮囑我們在家裡玩。我和表姐在家裡玩了一會兒,覺得沒什麼意思,表姐就提議說:“我們出去玩吧。”就這樣我們兩個人就跑到大街上去玩了。就在我們兩人在外面吃著各種美味的小吃,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姑姑回到家不見了我們倆的蹤影,大吃一驚,趕緊打電話到奶奶家問:我們倆人有沒有去那邊。我爸爸和奶奶聽說我們倆人不見了,也十分著急。大家等了一會兒,見我們還沒有回來,爸爸就趕到姑姑家,準備和姑姑一起出去找我們,後來在姑姑家樓下碰到我們倆回來了。爸爸和姑姑嚴厲地批評了我們倆人:只顧著自己出去玩得開心,一點也不考慮大人們會擔心。我和表姐不得不低頭認錯,表示以後出去玩一定會和家裡人打招呼,以免引起大家不必要的擔心。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會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這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六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大家應該都看過讀過《弟子規》吧!可是大家真正讀懂了什麼,學會了什麼。讀完《弟子規》有什麼感觸,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領悟到的。

《弟子規》中的首孝悌,次謹信和有餘力,則學文。這兩句讓我感觸最深!“首孝悌,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孝順這一點許多人都沒做到,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拉扯大,對我們恩重如山。願為我們赴湯蹈火,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只是一心一意的照顧著我們。就如《遊子吟》中所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來和大家說說黃香是如何孝順父親的。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夏天,他每天晚上都給父母扇枕席;在冬天,每天晚上他都先上床用體溫把被子捂熱。黃香小小年紀就懂得如何孝敬父親,我要向他學習,我們只要做好身邊的小事,不讓父母操心,還要學會為父母分憂。

“有餘力,則學文。”這話的意思是如果有餘下來的力量一定要去學習文化知識,有些人努力學習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書法家和教育家。而有些人不努力學習,誤入歧途,走上了偷竊、搶劫、殺人的犯罪道路。學習的好與壞,決定了你一生的成與敗,在學習上我們的前輩作出了很好的榜樣與例子。學習要用“三餘”,“三餘”指的是冬天很少有事可做為一年之餘;晚上也沒什麼事可做為一天之餘;雨天沒什麼事可作為平日之餘。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從小也不愛學習,母親訓斥了他,告訴他要樹立遠大理想,報效國家,於是岳飛發奮苦讀,最後成為了抗金英雄。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

《弟子規》是本好書,他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孝順父母,努力學習,大家一起品味一下《弟子規》吧!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七

在二年級時,老師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我愛不釋手。

我有時愛發脾氣,雖然平時不愛生氣,但不代表我不會生氣,性情十分暴躁,想快一點寫好,但又快不了。下載,我想到了《弟子規》里的“事雖小,勿擅為”。腦中就幻想除了我當時發脾氣時的情景,如果我當時冷靜一點,就不會為這些小事情來生氣了。

在我周圍的一些同伴,經常會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舉動,或是出口粗話,這是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可以讓我不孤單,我又想到了《弟子規》中這樣的一句話“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意思是:我們都是人,但是素質不同,經常大人,罵人的很多,但是懂得謙讓的人卻很少。

讀《弟子規》時,我最忘記不了的就是“父母乎,應勿緩,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求時要趕快做,父母命令時不能懶。我還記牢一句“親有疾,藥先嘗,晝夜待,不離床。”意思是:父母有疾病了,應該趕緊給他們吃藥,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要不停地服侍,不離開他們半步。

還有很多如“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等等,詞和句我都牢牢記在心裡,從而每時每刻告誡和提醒自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聽從他們的話。

在世界上,父母吧我們養大,那么疼愛我們,我們一定要孝敬他們,聽從他們,服侍他們。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八

上學期剛開學,學校就發了本《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讀。後來,讀著讀著,我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別是《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我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入微,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會想方設法地滿足我,那時的我還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有時候甚至會煩他們對我的擔心。想起這些,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想起:當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溫暖的大手緊握我的小手;當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擁入溫暖的懷抱;當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耐心地講解……

於是,每天清晨我會給他們一個最美最甜的微笑,每晚入睡前我會向他們輕輕地道一聲“晚安”,每當他們勞累時我會為他們揉揉酸痛的肩膀,遞上一杯清茶,每當有空我會主動與家務“親密接觸”……我發現,爸爸媽媽臉上的笑容多了,而我好像“忙碌”了好多卻快樂了好多。

我在《弟子規》的教導下,一點點地改變著,一步步地成長著,一次次地感受著。愛,原來可以這么簡單!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九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弟子規》被稱為我國的國學,是我國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種啟蒙課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延;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同齡孩子非常貪玩,不聽父母的話,做事拖拉,學習不肯用功。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穿著和飲食不如人,你也用不著心裡難過悲傷。”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有了攀比心理,我覺得父母賺錢不容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要做到知足常樂。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小學生不管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如何,從小就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團結一致,長大了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範文十

寒假裡,老師讓我們去自學國學知識,建議我們先去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家文》、《千家詩》這些國學典籍,今天,我就來說說我背弟子規的體會吧。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講的是要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言行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對他人仁慈博愛,還要多學習,多讀書,向聖人學習。《弟子規》中有一段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意思是讀書的方法是要注重心到、眼到和口到,要專心致志,一本書開才始讀,不要又想看別的書。

而我讀書時,總是忘了做到這三到,有時看書時不夠專心,一邊看書,一邊想我家養的兩隻小白兔怎么樣了?它們愛吃的蘿蔔吃光了沒?它們現在是在睡覺還是在搶東西吃?想到這,我就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去兔籠邊瞧瞧,結果,什麼內容也沒記到腦海里。

讀了《弟子規》這段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讀書不專心,效率就很不高,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結果仍學不好,今後我讀書時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學習《弟子規》後的一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