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胸懷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的變革中發展、前進,古往今來的事實證明:拘泥守舊、拘殘守缺、不思改革,社會將會變成一潭死水,歷史將停滯不前,回顧歷史,秦始皇統一天下令世人無不讚嘆。但是我認為沒有秦孝公的寬廣胸懷和商鞅的改革也就不會有秦國的昌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便驗證了這點——  

商鞅入秦時,秦國還很落後,秦晚至春秋才立國,而且又偏處西陲 、民眾襲用戎狄習俗。 n

“父子無別,同室而居”;貴族身亡、以人殉葬,一人犯罪、誅及三族;中原各國都鄙視秦國,不讓它參加會盟,秦國長期內亂,戰備不休,魏國乘虛而入,奪取了最為肥沃的河西之地。面對如此嚴峻的內外形勢,秦孝公於公元前361年即位開始就不停地求賢。

商鞅為秦孝公言論了“帝道”、“王道”、“霸道”三道,霸道內·蘊含嚴厲的法家思想,正合孝公之意。兩人“語數日不厭”,經過這次的長談,秦孝公決定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以圖高強。  

就這樣,商鞅根據李悝的《法經》,調查了秦國的情況,於公元前359年提出變法的構想,可是遇到的的阻力很大,就連孝公也開始猶豫不決,便召集延議。當時舊勢力的代表甘龍、杜摯反對變法,強調用舊法治國會更熟悉,讓人民習慣,面對這種情況,商鞅看形勢針鋒相對,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禮而之。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商湯、周武不循古法而興盛,夏桀、殷紂不改變舊禮而滅亡的歷史打動了秦孝公,因而商鞅的主張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  

為什麼事業與胸懷之間具有如此深的內在聯繫呢?這是因為只有胸懷寬廣、才能廣泛才能吸引人才,事關江山社稷的宏大事業,絕不是一兩個人或少數人就能幹成的,必須要有事業所需要的各級人才加入進來並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創造型。  

歷史上那些成就事業者,大能過禮賢下士,廣開進賢之路。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果領導者心胸狹隘,奉行“武大郎開店”的用人政策,吹毛求疵,嫉賢妒能,那么優秀人才就不能為其所用,這樣的人怎能成大事業呢?只有胸懷寬廣、才能做到“兼聽則明”,作出正確的決策,秦孝公不是正應如此商鞅變法才得到實施為秦國奠定堅而不摧的基礎嗎!  

商鞅的改革是適應了廣大民眾和社會環境的需求才能發揮其積極的一面,成為有益的蓋個,也只有有益的改革才能獲得成功。古往今來,改革要成功首先必須有明確的科學方向,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變化、精神變化和政治變化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改革不會一帆風順的,在改革的征途中,充滿了荊棘和坎坷,而改革者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度過驚濤駭浪就是勝利的彼岸,商鞅變法的例子就很好地反應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