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文明中,“和”的思想早已出現,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辭典《廣雅》中,就曾寫道:“和,諧也。”許多文人墨客,更是將“和”作為自己創作的靈感來源。的確,“家和萬事興”,在一個國家的治國政策中有“和”,這個國家才會國泰民安。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因為治國無方,沒有“和”的思想而亡國的朝代比比皆是。就說中國的第二大朝代——商朝,本來已經統治了五個世紀之久,根基穩固,民族團結,是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前景,就在這時,商紂王登基,他毫不顧忌百姓感受,為了貪圖享受,大修宮舍,濫用刑法,將“和”的思想拋到一邊,百姓們叫苦不迭,僅僅數年時間,國家就成為了另一副景象:衰草連天,民不聊生。當然,也有忠臣進行勸告,認為紂王因重新改革,發揚“和”的精神,可是,這相較於紂王的專橫,殘暴,完全是螳臂擋車?最終,商朝在周武王姬發所帶領的軍隊的打擊下滅亡。

周朝的滅亡,看似紂王的殘暴無度,其實是治國政策的失誤。假如一個朝代的統治者忽視了“和”的存在,那么這個朝代也一定會被更優秀的朝代所代替。國家如此,個人亦如此,假如一個員工與同事,與家人,與朋友不和,處處都想占別人便宜,不願吃一點點的虧。那么,就會有數不清的人厭惡他,處處樹敵,他的一生將是失敗的。

“和”是我國每一輩的人共同追求的目標,請別將“和”想的太遙遠,當被別人踩到腳,說一聲“沒關係”,就是“和”,一種寬容大度的“和”;當在拔河比賽中,與同學通力合作,努力奉獻,就是“和”,一種團結友愛的“和”;當你看見有一隻鴿子受傷,就細心照顧它,在它痊癒之後,拿到野外放生,就是“和”,一種與自然平等共處的“和”。

“和”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禾”字加上一個“口”字,“和”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然而,“和”又很複雜,它是治國之根本,它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在治國上,處處體現“和”的精神,讓“和”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簡評:很有深度的思考,很有內涵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