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古生物化石展

為激發廣大青少年學生熱愛科學、搜尋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在我區首次舉行了“遠古尋蹤—大型恐龍暨古生物化石展。”

這次展出,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學生,他們都對此報有很大的好奇心。

星期六,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館,參觀讓我幻想已久的恐龍化石。

進入場內,一篇前言讓我對恐龍有了初步的了解:

屬於爬行類的恐龍出現在中生代時期 —約兩億兩千五百萬年前,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下,它們大量繁殖,並陸續出現新的類別。恐龍最後隨著中生代的結束而在地球上消失。

順著人流,跟著解說員阿姨看到了第一具組裝好的恐龍化石。這是一具龐大的化石,讓參觀者都為之一震。它的脖子相當長,因為食草的關係,頭就比較小。它是恐龍家族中的優勢種,由於脖子長,所吃的食物又在高處,與它爭食的動物不多。

“現在你們看到的是合川馬門溪龍,是我們這次展覽中最大的一具實體恐龍化石。你們注意到它的脖子了嗎?它可是世界上脖頸最長的恐龍呢!”解說員向我們講解著。

雖然以前就知道有的恐龍非常龐大,但是真的沒有預想到會是如此誇張。

在合川馬門溪龍的前邊,是一具模鑄化石。雖然已有些破損,但上面恐龍留下的遺體依然清晰。

隨後,我們看到了一具食肉恐龍的化石,它一腿在後,一腿向上抬起,好似在奔跑。和合川馬門溪龍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頭骨巨大,是典型的食肉恐龍。它的牙齒呈匕首狀,前肢爪子十分鋒利,善於奔跑。聽解說阿姨講,這叫做巨型永川龍,性情十分兇猛殘暴,喜歡獨來獨往。當它把頭抬起來,利用後腳站立時,高度可以達到五公尺。

繼續往裡邊走,看到的是一具個體較小的化石。它的頭骨狹長,背部有兩排調節體溫的尖狀骨板,而尾部兩對尾刺則是用來抵禦敵害的,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就可以用力擺動尾部。

聽著阿姨生動的解說,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最後一具化石前面—許氏祿豐龍。這是揭開中國人自己研究恐龍序幕的第一條恐龍,是由中國人親手挖掘、研究、裝架的第一隻恐龍,所以很有意義。它有著長長的尾巴,用來平衡身體,與後肢併力,成為穩固的三腳架。

看完展覽廳的9具化石,我很興奮,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疑問:

這么多種恐龍,這么多名字,是怎樣取出來的?又是根據什麼取的呢?旁邊的字幕向我解答了這一疑問。挖掘者有的是根據恐龍的外型命名,如:劍龍;有的依照恐龍的習性或形態來命名,有的則根據發現地點來命名。

這一具具已被裝架好的屍骨,是經過怎樣的工序才形成的呢?我詢問了有關的工作人員,他告訴我說要經過六到工序:

死亡-解體-埋藏-發掘-修復-裝架。

最後,我參觀了其他的生物化石。有各種植物、龜、昆蟲,讓我大開了眼界。

這次展覽,讓我直觀上感受到了恐龍的形態,了解了恐龍的生存時間,增長了不少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