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的作文600字:做人要知足常樂

有一種知足,叫知足常樂。的確,知足常樂是一種富足的快樂,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快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知足常樂的作文,供大家參閱。

知足是一種快樂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最早是孔子說的,《論語》中記載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仁者壽,智者樂。”溯其本意即為:仁者追求山一般的崇高、寧靜、祥和;而智者追求水一般的快樂、靈動、悠然……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性格不同的人衡量幸福的標準也不同,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終日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倒是好生自在,寧靜祥和,與世無爭,所以平靜的生活是一種幸福;俞伯牙與種子期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耳聞,而在《呂氏春秋》中記載的‘伯牙摔親謝知音’的情感誠然令人感動,由此可見,天長地久的友誼也是一種幸福。不同的人追求的幸福不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它們都無貴賤之分。

“幸福就是開心”這種思維模式逐漸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其實也不盡然,追求幸福好比攀登高峰:若只為觀賞風景,盡可乘索道上山,一睹風光;也可一步步登上山頂,看到美景的同時,還會有一種征服大自然的成就感,而在攀登的過程中,愈是舉步維艱,到達山頂後的成就感變愈是強烈。同樣的道理,若想收穫幸福就應有所付出收穫幸福的同時必須是開心的,但開心的是未必能表露出幸福。

麻煩的是:有的人曲解了幸福的含義,而在這些人之中,有的以為腰纏萬貫的財富就是幸福,所以他們想著法掙錢而忽略了‘錢是掙不夠的’這一客觀事實,所以欲望從未被滿足,以至於年耄垂死時還對他的財產念念不忘,諸如此類的還有許多,無論是高官還是厚祿都不能稱得上幸福。

前不久‘走基層’活動中記者了解到大多數人覺得當下的生活稱得上是幸福,而且他們依據就是當今國泰民安,生活穩定。百姓們認為‘家庭和睦’,而這與《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

其中的思想不謀而合,從中能夠看出,幸福的含義就是人內心深處最真實樸素的渴望。

幸福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肯為幸福付出,才能收穫幸福;而且要對自己的收穫予以肯定,世界上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悟幸福的內心;要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足者方能常樂。

知足者常樂

如果有兩種橘子式的人生:一種大而酸,一種小而甜,你會選取哪種呢?你是抱怨大的太酸,甜的太小呢,還是拿到小的慶幸它的甜,拿到酸的感謝它的大?如果你選取了後者,那么,在我看來,你就是一個生活充滿快樂的人,因為知足常樂。

也許你不受上帝眷顧而天資聰穎,但是你靈動可愛;也許你無沉魚落雁之貌、閉月羞花之容,但是你心地質樸,唯美善良;也許你是在一片無人顧及的黑暗角落,但是你一向在欣賞著自己。我相信,上帝在關掉一扇窗門的同時也必然打開了另一扇窗。滿足於此刻的自我,快樂的敲門聲必須會如太陽升起一樣如期而至。

以前有一位身體有缺陷的人抱怨上帝的不公,命運的捉弄,他認為殘疾的身體已經決定了他的人生,正在這時,有一個人告訴他說,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先天的缺陷越大,證明這隻蘋果越馨香,越受上帝青睞。此後,他不再認為自己比別人少什麼,他還有明亮的眼睛,他還有愛他關心他的家人,他是一隻芳香四溢的蘋果,他比別人更受上帝關照,他感謝上帝給他了一個磨練的機會,艱苦奮鬥用心進取,最終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諸葛亮滿足於“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田園詩人陶淵明知足於“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聽從自己的內心的召喚,不要讓所謂的命運左右。

繼帕瓦羅蒂之後最偉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以前在幼年時不幸被球擊中雙眼,造成雙目失明,父親對他說:“雖然看不到這個世界,但是能夠傾聽這個世界,能夠讓這個世界看到你。”父親的話激勵了他。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還有一雙敏感的耳朵,他酷愛音樂,一盞渴望讓世界看到的燈在心中點燃,最後,音壇上有了他的歌聲,舞台上有了他的身影。

貪得無厭必然自食其果,作繭自縛。和紳貪得夠多了,到頭來,還不是成為乾隆送給兒子嘉慶的一頭“家畜”?史載,嘉慶登級後第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就是斬和紳的頭,抄和紳的家,和紳苦心搜求二十年的財寶就這樣被如數剝奪。

不要再怨天尤人,要善於發現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滿足自己所擁有的。當然,知足常樂並不等於止步不前,平凡的生活並不等於平庸。當生命在向你發出挑戰時,並不能屈服,相反,我們要理解挑戰,知足只是但是分羨慕人有而己沒有的東西,這樣的知足才會常樂,真正地常樂。

學會知足常樂

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會上,劉翔,成為世界的焦點。“我的運動生涯才剛剛開始,以後還有無數輝煌要等待著我去創造。”這句話,讓世界人民記錄了這箇中國田徑史乃至亞洲田徑史上的奇蹟。四年後的北京奧運會上,人們坐在那“黃牛票”已經炒至100倍的110米欄比賽場地,看著他痛苦地撕下2號號碼牌轉身離開的時候,萬民落淚。他說,不到萬不得己的時候,是不會退賽的。可見當時的他的跟踺是多么劇痛。這,也許就是一種知足吧!不會為了一次的比賽而犧牲自己的健康,犧牲自己的運動生涯,這不是懦弱,不是膽怯,而是以一種知足的方式去應對生活,看待生命!知足常樂,劉翔的放下是一種超越,是失敗的英雄!同樣,中國人民從20xx年前對本片失利的奇刻,到如今對劉翔退賽的理解,也正是一種對他人知足的思想態度的轉變。

而在1920xx年英國倫敦的奧運會上,在馬拉松的比賽中,瘦小的義大利運動員第一個跑進了賽場。途中他多次摔倒,在最後的15m撲倒在地。兩名醫護人員將他攙扶著中過了衝刺線。最後,這句運動員的金牌被取消了,因為裁判認為他不是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到達終結的。英國的彼得太主教在頒獎典禮上說:“參賽比金牌重要”。而這名運動員也很釋然,雖然沒有得到金牌,卻讓所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這,就是知足。:

因為知足,所以常樂。

李娜在前日比賽中,未能進入澳網8強。她滿臉笑容的理解了訪問;王楠在奧運會上不敵張怡寧獲得亞軍,卻微笑著與家人擁抱,為自己的運動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只有人心知足了,靈魂富裕了,豐盈的芳香才會從心底溢出,瀰漫幸福!

當來自地中海岸邊,聖火點燃華夏地火紅的熱,當綿延不斷的熱情渲染了五千年璀璨耀眼的天空,讓聖火,去傳遞那知足常樂的幸福,讓世界充滿靈魂的香味,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