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號外!

體育課受傷在我們學生眼中是司空見慣的,受傷了,只能怨自己不小心,然而,一節特別的活動課,改變了我們的看法。

“三·一五”這個特別的日子裡,為了加強同學們的維權意識,老師特地開展了一次特殊的班隊活動——維權案例分析:

分鄉鎮中心國小五(二)班學生黃濤。XX年4月4日上午,在上體育課跳遠的過程中,不慎造成右腿髕骨骨折。黃濤傷後,學校老師及時將黃送往醫院住院治療,共用去醫療費用1656.20元,後經法醫鑑定為輕傷。二期手術費用約1000元。同年6月27日,在黃濤家長與學校就醫療費用負擔不能達成協定的情況下,黃濤以學校的沙坑不標準為理由訴至法院,要求被告賠償醫療費,後期治療費、法醫鑑定費、護理費、住院一伙食補助費等總計4027.20元。

針對這一案例,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最後歸於兩方截然不同的意見:

正方(代表學校):義務教育是國家實行的一種教育基本制度,而且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絕大多數是國家舉辦的以財政撥款為主,不以營利為目的教育機構。因而,不可能要求或規定學校對此種在校園內或教學期間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承擔責任。同時教師體育課的教學屬於正常教學內容,不能認為是危險性很大的活動。所以學校不應當承擔責任。

反方(原告):誠如被告所說,他們是一種義務教育機構。但是在教學中,學校的沙坑不標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盡到監護的職責。沒有注意學生是否採用正確的姿勢,正因為如此,才帶來原告的受傷。 因此,學校需要承擔責任。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這種責任究竟該誰負擔呢?老師為此作了一番分析:學校是提供義務教育服務的社會組織,與就學學生之間形成的是一種法定的義務教育關係,並依據未成年人的特點,學校對學生在校期間負有保護其人身安全的法定義務,該法定義務直接來源於有關教育法規,因而學校與學生之間不可能是監護關係、委託關係等等,學校對學生的責任不屬監護責任範疇。原告主張沙坑不標準這一理由,在國家教委於1989年11月8日印發的中、國小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中並未規定明確標準,僅要求因地制宜,所以這種主張缺乏證明,無法成立。

根據學校教育的實際和上述特點,學生在校受到人身傷害,追究學校民事責任應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的規定,應當按一般侵權損害賠償關係處理。

最後的審判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告認為在上體育課時,按照體育老師安排進行跳遠訓練,作為接受義務教育的原告本身並無過錯。被告按正常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體育訓練,也無過錯。原告提出的沙坑不標準,因原告舉證不力,且經調查,對中國小的沙坑標準無明文規定,只要實用即可,因此,原告的理由不成立。本案應適用公平原則來分配責任,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被告分擔民事責任,最後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原告1520.19元。

真是不學不知道,一學嚇一跳。一個小小的案例,竟透出這么多的信息。看來,只要合理運用法律武器,就能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