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四年級作文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長城的四年級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長城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據說,飛向太空的太空人曾經報告說,從遙遠的月球觀察地球,能夠辨認出的人類工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蹟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建設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導,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在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類建築中,最著名的一座應該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準確地說,長城不只有一座。在兩千多年間,各代王朝在中國的北方修建了許多座長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於中國明代(1368-1644)。

明長城是一座結構龐大複雜的邊防堡壘,綿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偉大的人工奇蹟。

明長城翻山越嶺,蜿蜒迂迴於崇山之間。看見它人們不由肅然起敬,感嘆在如此險峻的地方使用數量如此眾多而且巨大的建築材料。長城見證了古代中原農業文明和北方遊牧民族間劍拔弩張的激烈對抗。

明代長城是人類歷史上耗費人力最巨,時間最久,物資最多的建築。這使它成為一件最大的歷史文物。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保護長城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長城

長城是每箇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地方。之前只能書籍或圖片上看到,現在終於可以目睹傳說中的那雄偉的萬里長城。

那天,我起了個大早,初陽微露。“去爬長城嘍!”坐上旅行車,經過了漫長的車程,隨著導遊的一聲“到長城嘍。”我們這就到了八達嶺長城腳下。

遠望長城,就猶如一條的巨龍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盤鏇。而八達嶺在所有長城是最著名的長城之一。遊人如織,它因好漢坡而聞名。

好漢坡,海拔888米,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指得就是好漢坡。海拔這么高,如果徒步行走,那還不累個半死。所以那兒有一種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纜車。它可以將你送到第六個烽火台,一共有八個烽火台,剩下的路還得自己走。長城的台階時而高,時而低,走起來可真費勁。爬長城的人可多得不得了,低頭鳥瞰下面的長城,都是數不清的人頭。儘管只要走兩個烽火台的路程,但因為艷陽高照,想爬到頂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站在好漢坡時,眼望著長城下的一片綠色時把爬長城時的疲勞全部拋於腦後。

當我腳踏著長城的方磚時,我仿佛回到了遙遠的古代,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背著沉甸甸的方磚在高山上緩慢行走。當時沒有汽車、起重機、拖拉機,就靠著無數雙臂膀,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險峻的山嶺。萬里長城顧名思義,一共一萬三千多里。無數的鮮血和智慧才凝結成這七大世界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

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長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xx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