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故鄉的讀後感作文

《故鄉》講述了魯迅先生回故鄉的故事。

在寒冷的冬季里,魯迅回到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只為告別自己的老屋。而作者所見的故鄉已經不是記憶里美麗的故鄉,

本文描述了魯迅先生與故鄉難以割捨的鄉情,對少年閏土的美好回憶,楊二嫂的刻薄冷漠,到魯迅先生再見到分別三十多年的閏土的感慨,最後描述了魯迅先生遠離故鄉,內心的悲哀和希望。

魯迅先生對閏土的描寫用了很多的筆墨,先是詳盡的回憶作者少年時與閏土在一起的快樂,天真的少年不會因為身份的不同影響他們純真的友誼。再講述作者三十年後見到閏土時的情景,魯迅涌在心頭的那些快樂的事兒還未連珠炮的吐出來,就被閏土的一聲“老爺”給生生壓回去了,從驚喜到悲哀,他知道,他和閏土的心靈已經隔上了一層可悲的厚壁。我相信,這一聲畢恭畢敬的稱謂對魯迅的打擊是巨大的,從少年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到低下頭來叫“老爺”,再到為了生計在草灰里埋盤子,機智勇敢的少年變成了辛苦麻木的閏土,這讓魯迅倍覺世態的炎涼,和底層人民的無奈。這是人性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

文章還描寫了二十年前賣豆腐的楊二娘,從“豆腐西施”到現在的高顴骨薄嘴唇,圓規式的站姿,尤其是刻薄的語言,自私的行為,無不讓作者感到悲涼,故鄉對他再也沒有了什麼留戀。

在當時那種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和官紳的社會背景和壓力下,人們的心靈都被摧殘成什麼樣子了啊?

作者內心氣悶,但又從後輩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們的將來能真正好起來。

我想,在任何時候人都不能失去希望,倘若失去了希望,一切就都沒有意義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並不懈的為之努力,成功就會在不遠處。三年級故鄉的讀後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