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有感三年級作文10篇

學習國學經典文化《論語》,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好多做人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論語》有感三年級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一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 還 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 還 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於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型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讚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二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鍾,就連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為: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結實。

因為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後走到地圖前,用手指著敵人應在什麼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後並沒有生氣,依舊在那裡想著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雲裡霧裡,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里糊塗,史達林來回踱著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史達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三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裡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裡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著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四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古文十分深奧,讓我剛接觸它的時候,都有點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有一句話又證實了論語的重要性:“會半部論語,能夠治天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可謂是集學習、修身、做人於一身,對中國儒家學說有著遠大理想的一本書!我只接觸了十條,卻明白了許多道理,讓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幾條,我覺得頗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難道不是教我們怎樣學習嗎?就拿我來說吧,我也有這樣的學習經歷。

我數學成績還不錯,但做題目卻總容易出錯,為此,我增添了不少煩惱。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原來是我課後沒有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沒有鞏固,才造成了錯誤。

溫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來複習學過的知識,會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同一篇文章,你學會後再複習一遍,會發現有和第一次閱讀時迥然不同的感受。而你對課文的意思又有了新的理解,這也是學習的快樂之處。

掌握好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做到課前預習,課時聽課,課後複習,還用愁成績不能提高嗎?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五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裡,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六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xx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現在那么發達的社會都那么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七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細看各篇,學而篇第一隻要講“務農”的道理,遇到初學者入“道德之門”;為政篇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記孔子論禮樂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公冶長篇第五主要講古今人物的賢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講孔子與弟子們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講孔子謙己誨人之辭及容貌行事之實;泰伯篇第八隻要講孔子、曾子的言論,及對古人的評贊;子罕篇第九主要講孔子提倡禮制,鼓勵人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不肯說什麼,不肯做什麼;鄉黨篇第十主要講孔子平素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先進篇第十一主要講孔子對弟子賢否的評論……縱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為門生的對話或對門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為二十章,看似一個鬆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了一個整體。

而我覺得,《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也因而無比強大。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八

俗話說的好:好曲不厭百回唱,好書不厭百回讀。現代名著是這樣,古代人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也同樣如此,比如孔子的論語就是一部很好的書!

《論語》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聰明好學,青年時期便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現在通行的《論語》共20篇,493章,大部分內容為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一部分不屬於問答,只是孔子的言論。《論語》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涵蓋哲學、政治、經濟、論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論語》中的知識是無窮的,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每天回家都關起房門苦讀.後來家裡人發現他的書箱裡藏的只有一部《論語》,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便問道:“有人說你唯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的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的確不超出《論語》。過去臣用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論語》里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東方智慧,經過兩千多年的洗禮,已得到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認同,成為了世界的財富。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九

《論語》是孔子說的名言佳句大全,句句引人深思。比如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深入淺出,使我們不僅僅知道了句義,還明白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罔;只思考,不學習,就會落入深淵。

記得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學校舉行過古詩誦讀比賽。那時,老師只讓我們背《論語》中的部分片段,沒要求查意思,我背的雖然流利,可要讓我解釋,我還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吧。

《論語》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句子,每句都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現在我讀《論語》,還有許多字不認識,比如說“軏”、“輗”等等。通過查字典,我不僅認識了這些生字,還明白了它的意思,真是一舉多得啊!

但有些句子,我還是不怎么明白,它們都太深奧了。如果有時間,我一定好好查一查,直到弄懂為止。

孔子是一個好學的人、謙虛的人、對學問一直追求的人。我覺得,他說的話,他做的事,一直圍繞著“學習”和“虛心”。他收了那么多學生,卻還向老子求學,可見他真的是把學習當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了。正像他說的那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是我的榜樣!

《論語》,伴隨我成長!

學習《論語》有感範文十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意思就是孔子去了太廟,每件事都問,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那個兒子識禮?他到太廟什麼都問。”

孔子聽後,說:“這樣才有禮貌啊!”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情:有一次上語文課,我實在是不懂一道題,可是我又怕問了有人會嘲笑我,說我連這個都不會!所以我就沒有問。後來一次語文考試,有道題就是我不懂的那道,所以沒寫。試捲髮下來後,我只拿了92分。回家後,媽媽看了試卷,問了我那道題,我說:“我……我不懂!”“你不懂?”媽媽說,“不懂就要問啊!”“我沒敢問,怕同學笑我。”我回答。“這有什麼好笑的,人人都有不懂的時候,不懂就要問,老師遇到不懂的也要搞懂啊!”

有了媽媽的支持後,我去找了老師問問題。“喔,原來你不懂這道題啊!為什麼不早問呢?這道題是這樣的……”老師講完後,我就懂了,

也從那時候我就開始學會問問題了。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就要問,不要不懂裝懂,要不然吃虧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