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濱孫飄流記》後感

寒假裡,我讀了笛福的巨著——《魯濱孫飄流記》。

故事講述了:魯濱孫在青年時代不安於平庸的小康生活,違背父親的勸告,逃到海外經商,被摩爾人擄去做了幾年奴隸。後來,他逃往巴西,成了種植園主,到非洲購買奴隸途中遇上風暴,飄流到南美附近的無人荒島。他很快戰勝了憂鬱失望的心情,從沉船上搬來槍械和工具,依靠勞動獵取食物、修建住所、製造工具、種植穀類、馴養山羊,改善了生活環境,魯濱孫表現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撓的毅力。他獨自生活了多年以後,遇見一些土人到島上來舉行人肉宴。他從中救出一個土人,收為自己的奴隸,取名“星期五”。魯濱孫在島上生活了28年,最後幫一名艦長制服叛變的水手,乘船返回。他得到了冒險積累的財物,成為巨富,並派人到他經營的島上繼續墾殖。

讀了這部巨著,我感觸很多。故事集中概括了新興資產階級充滿野心、富於冒險、頑強堅毅、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魯濱孫依靠勞動和才智,戰勝了惡劣的環境,創造了從無到有的巨大奇蹟。從故事中魯濱孫的心理活動,可看出他是樂觀的。魯濱孫從遇事才祈禱上帝,直到每天讀《聖經》,並祈禱和感謝上帝。感謝上帝讓他從風暴中逃脫,感謝上帝讓他得到了沉船上的槍械和工具。感謝上帝讓他有機會重回祖國……

除了以上這些,這部小說又象徵性地描述了一種普通人經歷感受的寓言故事。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遇見困難與挫折時,要樂觀、堅強。向魯濱孫一樣,用才智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他身上的這一種樂觀主義精神,我們應該學習。

《魯濱孫飄流記》是一部文學名著,閱讀它會讓你受益非淺。 簡評:讀後感以“發感”為主,本文還需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