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學講話謀振興創新路優秀徵文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鏇律,是解決矛盾問題、促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是開展一切工作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創新是過程和手段,實事求是是目的和歸宿,任何有價值的創新,都只能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組織工作的政治性、導向性很強,組工幹部要帶頭尊重實際、尊重規律,察實情、重實用、求實效,以實事求是的作風推進組織工作改革創新,帶動形成正確的創新方向。

一、創新不是無基礎的空想妄想,思路的謀劃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貼合實情需求

建“空中樓閣”,搞“大躍進”,不是創新。實踐證明,脫離實際,空想妄想,拔苗助長,不但不能促進工作,反而會影響正常工作的開展,給事業帶來“創傷”。在創新思路的謀劃上,要牢牢把握本地的具體情況,按照有利於提高組織工作科學化水平、有利於服務民眾、有利於提高滿意度的原則,深入調研、冷靜思考、科學謀劃,不能忽視現實、盲目跟風。一要充分考慮基層基礎。拔苗助長只會走入歧途,其結果往往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實踐中,一些創新工作從形式看很好,但卻沒有長久的生命力,甚至“胎死腹中”,就是因為脫離了工作基礎,使創新目標成了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要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推進組織工作創新,把握好時機、力度和節奏,根據工作基礎區別定位、分類謀劃,形成全面進步、梯次成長的良性創新機制。二要充分考慮承受能力。創新離不開人力、物力、財力、精力作保障。程式越搞越複雜,增加工作成本,加重基層負但,投入和成效不成正比,只會引起基層的反感和牴觸,更談不上工作成效。創新思路的謀劃,要把握於法周延、於事簡便的原則,避免人為“複雜化”的傾向,堅持效率、效益相統一,統籌考慮,審慎出台。三要充分考慮現實需求。需求就是導向。背離形勢要求、背離民眾需求的創新,只會被時代所拋棄、被民眾所拋棄。要克服“閉門造車”的不良傾向,準確把握上情、下情、民情,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謀劃創新,使創新工作適應形勢發展、符合民眾意願。

二、創新不是無原則的蠻幹盲進,方法的制定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

搞“永動機”,“闖紅燈”,不是創新。違背規律和規則,創新將成為脫韁的野馬、失控的車頭,不但無益而且有害。推進創新心要熱、頭要冷、步子要穩、方法要得當。一要探求規律。毛澤東同志講:“不論做什麼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做事情是如此,創新也是如此。要多學、善思,把組織工作規律研究透,才能幹明白、有創新、得實效。二要尊重規律。“永動機”之所以搞不成,就是因為違背了“能量守恆”的科學原理。在制定創新方案時時,要對創新構想進行規律規則相容性檢查、措施方法可行性檢查、功能價值合理性檢查,這樣才不會空耗心思、取得實效。尊重規律,集中表現在遵守規則上。組織工作的政策性、原則性很強,要積極改革創新,但象“黨管幹部”這樣的原則、底線任何時候也不能突破、違背。三要套用規律。認識、掌握了規律,不用也是白費。如幹部培養,要把握幹部成長規律,嚴格按照幹部成長的階段性、順序性、差異性的特點開展工作,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只有善於套用規律,按規律辦事,創新工作才能在實踐中獲得成功,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創新不是無實效的標新立異,目標的定位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解決實際問題

搞“名詞翻新”,“新瓶裝舊酒”,不是創新。刻意製造“轟動效應”,亂提所謂“新思路”、“新口號”,名曰改革創新,實為譁眾取寵。創新始於問題的提出,終於問題的解決。不能為創新而創新,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把研究和解決問題作為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要發現問題。看不到問題就談不上解決問題。要了解真實情況、發現深層次問題,不能滿足於坐在機關打電話、聽匯報、看材料,必須深入一線、深入基層認真調查研究。要深入持久地開展組工幹部下基層活動,不走“固定路線”,不打招呼,不亮身份,多聽勤走善問,與一線幹部、基層民眾零距離接觸、無障礙交流,讓深層次問題“浮出水面”。二要正視問題。發現問題是基礎,正視問題是態度。對存在的問題、出現的矛盾麻木不仁或忽視漠視,破解難題、創新發展就會成為“紙上談兵”。要有“揭傷疤”的勇氣,敢於直面問題、正視問題,這樣才能贏得創新主動權,及時把握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機遇期,創造性開展工作,避免問題和矛盾的進一步演變和惡化。三要解決問題。創新不是目的,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創新成效到底如何,民眾是否真正滿意,最終要看問題解決得怎么樣。要採取“部長領銜、項目化管理”的方法,對組織工作中的難點問題、民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影響形象的突出問題,通過實施“部長項目”、“科長項目”、“科員項目”,制定方案,明確目標,限定時限,落實責任,從而引導全體組工幹部集中精力攻堅破難,推動工作的創新、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