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也只有二坊五巷。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然而在探訪“三坊七巷”時,卻看見不少居民防火意識淡薄,他們以修建危房為由,擅自使用可燃材料在樓頂上搭建房間或隔熱層,私自在街坊小院、公共通道內違章搭蓋遮雨棚,院子街巷內各種老化的電線亂拉搭等

“三坊七巷”常住人口已有五千餘戶,總人口也快到二萬,由於街區內居住條件相當擁擠,已處於超負荷狀態,而且出租戶日益增多,外來人口大量入住,他們中還有多數人使用比較簡陋的方法來進行取火煮飯,還存在用木柴燒飯、用電熱棒來燒開水的住戶,“三坊七巷”大多數房屋都是用木頭建造的,它們都非常的怕火,一旦發生火災後果真是不堪構想。

“三坊七巷”內的建築大部分為明、清歷史建築,這興許是當時歷史的原因吧,深深的巷子只有一個正門,巷道不僅狹而且長,道路寬度也僅為2-5米,通道上還堆滿了東西。消防車根本無法進出,一旦起火,這裡勢必“火燒連營”,住戶怎么能夠迅速逃生?

這次探訪還發現隨意破壞防火牆的現象比較嚴重,兩旁的防火門被死死的封住根本就無法順利逃生。在宮巷24號林聰彝故居,建築頂樑柱倒塌了,東花廳屋頂的也有多處地方爛掉了,在這裡倒還是看到了唯一的滅火器,不過也還是出現了用可燃材料搭建的房間。防火牆和消防通道被隨意破壞了。

三坊七巷原來有11個消火栓,根本滿足不了消防滅火的需要。據消防隊叔叔說現又準備新增14個消火栓,這樣一來就能較好的解決三坊七巷古建築群消防問題。不過我覺得還是要讓大家都能夠提高防火的意識,消除那些有引起火災危險的地方,這樣才能夠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讓他們徹底脫離火災威脅,能夠永久的保留豐富的文物古蹟、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