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山遊記

雲台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為太行山余脈。其歷史久遠,可上溯到遠古神話中,古稱“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東漢始稱“太行山”。漢末皇帝劉協禪讓帝位於魏王曹丕,封山陽公,死後葬於雲台山南麓,後人稱這裡為“古漢山”。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隱居於此,“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此地成為“竹林七賢”的雅集之所。東晉始稱“雲台山”。著名畫家顧愷之,寫有文稿《畫雲台山記》。

雲台山著名景點有“泉瀑峽”、“紅石峽”、“青龍峽”、“百家岩”、“茱萸峰”、“萬善寺”“天台天瀑”等。我們根據研學目標,選擇了“泉瀑峽”和“紅石峽”兩個景點,這兩個景點集中體現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貌特徵。

春日的“泉瀑峽”尚處在枯水期,沒有夏日奔放震撼的氣勢,而是多了一份清雅靈動。清流潺潺,潭影清澈,隨處可見或大或小的石潭,潭水清碧,宛如一塊塊散落在峽谷中的翡翠。潭中有魚,長如手指,粗細亦如手指,肉乎乎憨態可掬,類似我們蚌埠當地的“麻谷嘴子”。最奇的是“不老泉”,導遊說喝了泉水,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泉水從石縫中滲出,順著小草尖滴落在下方的竹槽中,大如珍珠,小如粟米,點點滴滴,匯成一泓清流。這水攜山川之精華,帶草木之靈氣,水質甘美,飲後神情氣爽,齒頰間猶有草木之清香。

“泉瀑峽”屬瓮谷地形,我們處在瓮中,方覺此比喻不雅。細心觀察,筆者覺得此地頗似蓮花,也似佛陀的合掌,不妨稱之為“蓮花谷”或“佛掌谷”。崖壁多為頁岩和石灰岩,褐紅色的頁岩層層疊疊,宛如散落在山間的書頁,斑斑駁駁,記錄著滄海桑田的歷史。據同行的地理老師王善友兄介紹,這每一“頁”薄如蟬翼的岩石都有上萬年的歷史,厚的甚至許多百萬年,千萬年。撫摸這天地造化的巨著,方覺天地之神奇,始悟造化之創造。

“紅石峽”最為壯觀,這是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燕山運動的產物,全是紅色石英砂岩,丹崖斷壁,鬼斧神工。沿著峽谷邊的棧橋緩行(最緩時,百米距離竟然走了近一個小時),一路遊人如織,大家的手機、單眼、平板等各種攝影攝像設備自從打開,就再也沒有關過,似乎要把每一處風景都收入鏡頭。紅石岩壁下是深潭,潭水幽碧,倒映著山光雲影,宛如一幅色彩絢麗的油畫。潭中有岩壁跌落的巨石,阻擋流水,形成瀑布。瀑布的喧囂和潭水的寧靜形成對比,一動一靜,幽靜而不失靈動。潭中的水聲和林中的蟲鳴交織在一起,如琴瑟之悅耳,如梵磬之清心。

潭中巨石非自然跌落,為人工開鑿棧道所致,可以想像當年開鑿時的驚心動魄,引爆炸藥,天崩地裂,訇然作響,天地也為之震顫。我不知道棧道修於何時,修了多長時間,有沒有人受傷或犧牲,我知道是開山工人冒著生命的危險,為我們開闢了安全的棧道,使我們可以在這平坦的棧道上欣賞這奇絕壯麗的風景。途中我們遇到正在維修棧道的工人,他們在岩壁上搭設鋼架,攀上鋼架,加固棧道。望著他們黝黑的面龐,憨憨的笑容,我覺得每一個遊人都應該感謝他們,他們工作的身影是這“紅石峽”中最美麗的風景。

“紅石峽”盡頭有多處瀑布,從山頂奔騰而下,如一條條飛龍穿行於山林中,忽隱忽現,靈氣十足。其中最大的瀑布要屬“白龍瀑”,共分三疊,垂直落差60餘米,上兩段隱伏林中,下一段奔騰而下,狀若飛雪玉龍,銀光閃閃。瀑布跌落深潭,化作陣陣漣漪,仿佛巨龍隱沒潭中,讓人不禁想起了劉禹錫《陋室銘》里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不正是雲台山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