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經的情景作文

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於詩經的情景作文的文章,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

關於詩經的情景作文篇1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裡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淒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媯一個?紅顏薄命的佳人數不勝數!再看看,詩經里的“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很短的一首詩,但卻情意深長,悼亡之音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鄴風·綠衣》。起初還不能理解透徹思無邪這種一點點的玩世不恭,又有一點點的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說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觀絕決,現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寶釵的任性激昂。思無邪,一本前人著傳,後人追捧的書,其實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關於詩經的情景作文篇2

中華經典——《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詩經》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詩經》所蘊含的寶貴哲理,可以成為我們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名篇《碩鼠》。《碩鼠》是一首政治諷喻詩。這首詩運用比擬手法把壓榨人民的統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發誓要離開它,表現出了無比憤慨的階級對立情緒。這個比喻把剝削階級貪婪、殘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識反映得淋漓盡致。同時,作者又加以誇張,突出了“碩鼠”由於貪吃而體態肥碩,藉以突出了剝削階級的貪得無厭,使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這首詩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疊“碩鼠”,把剝削階級醜惡的面目揭露無餘,也強烈地抒發了被剝削者切齒痛恨他們的仇視情緒。令我為之感慨萬千。

更為重要的是,這首詩每章的末兩句“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表達了一種嚮往、追求沒有剝削、壓迫,充滿歡樂的人間樂土的社會理想。這就是人們抗拒階級壓迫和剝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思想感情。後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片樂土。

是啊!這些不勞而獲的人不種不獵,卻占有大量財富,過著寄生的生活,而勞動者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太不公平了!

勞動最光榮!我鄙視那些不勞而獲、巧取豪奪的人!!

關於詩經的情景作文篇3

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從口頭創作的民歌到貴族祭祀的樂歌,口中喃喃地念著這五百多年的人間百態,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與盎然,似細水,長流……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好一個痴情人!

獨立風中,仿佛自己所懷念的戀人真的就在河的那邊。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著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怎樣?崎嶇難攀怎樣?坎坷迴旋又有何妨?

大片碧綠的蒹葭和痴情人內心積攢的感情相交融,和痴情人離情別緒的感受相一致,於是,蒹葭成了離愛情最近的植物……

芣苡

找回灑遍山村的每一個角落,被青蔥的樹木掩映的山坡無處不洋溢著生氣。添加婦女興高采烈的前去採集芣苡。

時而拾起掉落地上的芣苡,時而一把一把的從莖上捋取芣苡,時而手持衣襟兜著摘來的芣苡,時而把衣襟把衣襟掖在腰間用來裝芣苡……

怎樣清麗明朗的意境!

怎樣愉快喜悅的心情!

怎樣熱愛勞動的人民!

低眸,繼續淺吟這首迴環復沓的小詩,喔不,是這首讚歌——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擷之……

君子於役

都說,黃昏最容易勾起人們對遠離家鄉的親人的懷念,雞兒回窩,牛羊歸圈,有一次沐著夕陽的餘暉遠眺,服役的丈夫卻依舊不知歸期。山村婦女那深深切切的思念誰人知?那無可奈何的愁煩誰人懂?只一聲深情的呼喚衝口而出:“曷至哉?”

只是,戰爭的殘酷,征伐的頻繁,又怎是一個山村婦女所能左右的?滿腹惆悵,滿腹惦念,即使喊出,天各一方,又怎能聽見?

閉目呆立,那迷離悵惘、深沉綿渺的畫面在眼前徐徐展開——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於役,苟無饑渴!

呵!幹嗎苦苦的追尋所謂神聖、所謂深刻?看看手中的《詩經》,不正是么?聽聽“雎鳩”的歡快鳴叫,聞聞“東山”的戰火硝煙,看看“七月”的悲慘生活,在《風》、《雅》、《頌》的每一個角落,感悟——不朽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