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林黛玉的作文

林黛玉,她有著與生俱來的美貌和後天得到的才學,透過飄垂的秀髮,清澈乾淨的雙眼是脫俗的單純,但那胭脂香味中舉手投足傾斜下的,卻是淡淡的陰鬱,秋風中她迎風而立,混雜著她凌亂的思緒和無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眼中的林黛玉

形容——猶如海棠般嬌可;

情懷——猶如菊花般傲視孤高;

嘆息——猶如柳絮般飄落;

淚痕——猶如桃花般紅綃香斷……

——題記

桃園深處,默默葬花,花香襲人,面容嬌艷,數以的淚水從眼角墜落,不斷……漫天飛舞的花瓣飛鏇著,幽幽飄零,似乎講述著如詩歌般雋永、如琴海般撩人心弦的故事。

忘卻不了寶玉在繁花中飄逸灑脫,青春洋溢的身影;忘卻不了寶玉春花,鑽石般閃爍的笑靨;忘卻不了夕陽西下,一起在餘暉中漫步,腳踏綿綿花葉而行。然而,一切的一切,在不知不覺中灰飛煙滅。曇花一現,咫尺天涯,每一次的相逢卻常常是美麗而令人哀嘆的錯誤。“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整日整夜思念,每分每秒牽掛,怎么可能不比黃花瘦?但即使是縷縷哀愁,也磨滅不了兩人相印的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難道不是對兩人愛情最生動的詮釋?思念像在天空迴蕩的歌聲,永遠未曾一斷,未曾後悔……

人的一生為何如此短暫,還沒有真正地開始就已經到了尾端,黛玉是來還淚的,這已成無可否認的事實。前世的姻緣恩德未盡,後世又將他們牽扯到了一起,就似牛郎織女被永隔銀河兩岸。好冷酷,注定要分離,為何還要相守?淚水不是永遠哭不盡的,黛玉就是把淚水哭盡還了前世的灌溉之恩。如此悲痛的離別,如此淒楚的涼意就連瀟湘館外的斑竹們似乎也在哭訴,令人悲憐……

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有巫師的水晶球,沒有潘朵拉的魔盒,沒有人能夠決定沉淪,沒有人能夠決定命運。也許,只有彼此間不再相見才是最後的歸宿。談笑間,真的,一切都停格了,悲與喜似乎是上天有意的安排,讓人“哭笑”……

似乎我也明白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悲痛不能解決一切離與分。即使結束了什麼,也不要悲觀將自己鎖壓。沉默,悲傷,痛苦,只是上天一次玩笑的終止。結束了,不必再留戀什麼,找什麼能夠讓自己宣洩的方式,而應該保持一顆純潔的心。千萬不要將自己的幻想破滅,追求也許正是人生中最好的魔法,比悲傷這些令人痛心的小角色好一千倍,甚至一萬倍……

最後請記住一句話:昨天代表的是已消逝後的留戀,而明天象徵的卻是憧憬的希望。珍愛自己,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讓自己重新變得璀璨,變得輝煌!

品林黛玉

一“曲”紅樓,說盡世間悲歡離合,嘆息多少淚與辛酸,有多少故事在我眼前行走著,奔跑著……漸漸地,一個人的輪廓清晰的顯現出來——

時常掩面而泣,清秀的面龐在花下是那樣嬌艷,一頭黑髮雅致的盤在頭頂,淡淡的柳葉眉掛在額下,眼睛開開合合,多了幾分嫻雅,一襲粉衣,加上白色閃著銀光的綢緞,像是仙女。細長的手指輕輕攥起一塊絲帕,眉間便多了幾縷愁思……

她,便是林黛玉。

她悲,為身世而悲,為母親之死而悲,為任何生命之物而悲。悲情,似乎釀就了她的一生命運。她,是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她,是純淨的,一塵不染,但性格里卻有孤僻,她,喜歡寂靜,在寂靜之中獨自感傷。有時,她又有些一意孤行,誰也摸不準她的心思。他的言語,她的口氣,流露出對世俗的不屑一顧。我認為,她是善良堅貞的,要不,怎會在桃花樹下,低吟淺唱那《葬花吟》?雖然她悲,但她不俗,她的一蹙眉,一抹淚,讓多少人為之心碎?

她柔,是體表的柔,體格苗條,臉龐削瘦,淡淡的粉底,透出女子的柔情,讓人感覺她是無助的,似乎隨時都會化作一縷輕煙,隨風而散。柔,是內心的柔,事物都能觸動她的心弦,正是她的柔,她才和眾姐妹不同,有一股凌厲,像荷花,獨自欣賞,在湖心看著自己的倒影。她的柔,讓她真情真意去感受世間的情,體會人間的詩意。她是人間難得的一朵花,只可惜人生短暫,讓她不得不帶著一縷憂傷,帶著對感情的流連,脆弱的離開了。

她弱,但她不是弱小,她是身子上的弱——從會吃飯時就開始就吃藥,可也總不見好。我覺得,這是心病,是離別母親的痛,是雨打妃竹的傷,這一件件事,這一次次落淚,都在她心中烙下了印。她雖是身子弱,但是她的語言不弱,她的才華就如荷塘一波波漣漪,從曹雪芹先生的文字中慢慢讓我們為之驚嘆,她的語言,她的詩,是多愁善感的,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是悲情訴說的,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是哭訴離別的,有“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就是林黛玉,這就是她的一生,在悲傷中用淚澆灌心靈,在柔情中透出凌厲,在柔弱中用詩譜寫篇章,終在怨恨之中離去,她只是一個形象,但這個形象在我心中永遠不可磨滅。

林黛玉

林黛玉,她有著與生俱來的美貌和後天得到的才學,透過飄垂的秀髮,清澈乾淨的雙眼是脫俗的單純,但那胭脂香味中舉手投足傾斜下的,卻是淡淡的陰鬱,秋風中她迎風而立,混雜著她凌亂的思緒和無奈。

見殘花落淚,觀落葉傷感。或許,這就是林黛玉的真實寫照吧。看見了花落而觸景生情,自己,似花一般無依無靠,飄零不定。最終,淚水靜落,那樣地悄無聲息。悽美的語調中,傳來一句葬花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可憐黛玉這朵“殘花”,不喜歡封建,不喜歡循規蹈矩。但,她無依無靠,只有憑自己,這,也就鑄造成了她那不同世俗的思想。

黛玉的花季已過卻遲遲不開,她這樣苦苦的盼等,換來的是什麼?是不被世俗理解的無奈,是孤冷和寂寞……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經無淚可還,知音的琴弦已斷,焚稿的詩魂已葬。就在自己情緣泯滅之時,一身傲骨的黛玉,孤零零的來,又孤零零的去。就這樣,林黛玉成為了封建社會最完美的祭品。伴隨著淚的鹹苦,在飄飛的花瓣中消失……

殘花,淚,上演了她的一生,一個悽美的人生,她的悲傷或許正如她說:“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