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古箏

那是一個暑假的晚上,爸爸和媽媽在廣場散步。

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流傳至今已有XX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被稱為“古箏”。古箏有21根弦,它的音域很寬,大約有四個八度音,音樂甜潤,悠揚: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雅致,低音渾厚深沉。

媽媽悄悄地問我:“想學彈古箏嗎?”我點了點頭。媽媽又對我說:“學琴可是要吃苦的,必須有耐心和毅力。”

後來,媽媽就給我報了一個古箏輔導班,開始從最基本的技法練起。還真如媽媽所說,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挺有興趣,可是時間一長,每次都是反覆彈奏那些單調枯燥的練習曲,便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老師發現我思想上的變化,便給我耐心地講達爾文畫蛋的故事,告訴我學習任何一種技藝,最重要的是要打下堅實的基礎,我經過認真的思考,覺得老師說得有道理,於是就繼續堅持練下去。

第一節課時,我才見到古箏,它可真大啊!豎起來差不多比我還高!它的二十一根弦被中間的琴馬分成左右兩部分。在它周圍的木頭上還雕刻著美麗的花紋,就象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靜靜地躺在那。它和西洋樂器不同的是:彈奏前要戴手指甲。老師教了我們怎樣戴指甲,怎樣是正確的彈奏手型。接下來的幾節課開始教我們指法。有大拇指的“托”食指的“抹”和中指的“勾”這三個主要指法。現在,我們可以彈一些簡單的小曲子了。可別小看這些小曲,有的雖然只要短短2行,但要彈得流利可不知要練習多少遍呢,正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