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自然現象國中作文

萬物無窮無盡,還有更多尚待我們探尋,學會觀察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你也會讓一個毫無價值的小石頭成為紫晶的鋰輝石。小編收集了觀察自然現象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觀察自然現象

下了一場雨,迷迷濛蒙的。像一層層不能爭脫的迷霧,將這時間纏繞。校園的男生女生們走在雨中,並不打傘。天空中撒下的雨水似乎為他們織成了一道透明的幕,灰色的城市在雨幕里變得一片朦朧。

空氣似乎變涼了,再也聞不到前些天那些暖和的味道。我的胳膊在冰冷中似乎也有一絲的麻木,好似在一瞬間失去了知覺。好想,努力伸直自己的身子,去抓住那空中飄忽不定的雨滴。像自己的愛情一樣,自己努力去爭取,伸開雙手,抓住的卻只有絲絲殘酷的空氣。

春天的草兒在雨露的洗滌後,綠的透亮,勃發出絲絲的生機。在雨水的滋養下,努力讓自己長高,再長高。那本光禿禿的操場,現在遠遠看去,竟也有了一層綠,也就是這一層綠使生機在那一瞬間猛然迸發出來。

雨水帶來的天空是灰色,是陰沉的色調。我眯起眼睛仰望天空,看不到一絲的生機。灰灰的天幕也只有在滴滴噠噠落下雨水的襯托下,才能顯示出一絲的生氣。像一個正在發脾氣的孩子一樣,雨中的天空有著幾多的神秘,天空中雲層濃厚,根本看不到深處,看不到它那本來明亮透徹的眼睛。

門口的那幾棵桃樹已經開花,粉紅的花瓣,橘黃色的花蕊。雨滴落在花瓣上,還沒有來得及停留,就不得不無情的滑落。而那花蕊似乎本著處處留情的想法,偷偷的沾上幾絲露水,生機昂然。桃樹的綠芽,發滿了整棵樹。配合著那清艷的桃花,在雨絲的映襯下,清脆多姿。

自己的心情似乎也在天色和雨水的感染下,變的有些傷感。絲絲的雨水,似乎也讓溫度跟著它的情緒一起變的陰霾低沉。站在雨中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心裡默默的想,難道又是一年倒春寒嗎?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想用自己那有限的力量去反抗,反抗這一場冰冷的春雨。雖然在努力後,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心裡有些許莫名的難過和無奈,無奈自己又一次被征服。

校園的繁忙,似乎又在這靜靜撒下的雨水的影響下,變得寧靜安詳。看著周圍來來往往的人,嚴肅莊重的樓,自己的心也慢慢變的沉靜,深邃。不再那么輕浮,不再那么張狂。

自己在心裡慢慢回憶,覺得記憶一片混亂,也想在心裡也下一場這樣的小雨。洗去那沉澱已久的隱晦,讓自己的心曬曬太陽,感受到那久違的溫暖的味道,看到那春天的綠,春天的紅,那燦爛的一切。

是上天對生靈的恩澤,降下了這場雨,潤滑著世間浮躁的生靈,浮躁的心。一場緩緩降下的春雨,似乎帶走了塵世的繁鬧。順勢也告訴人們,要靜心,放慢生活的節奏,去慢慢品味這並不陰霾,充滿陽光,靜寂安詳的世界。

此刻,在這無聲的世界,雨停了。心,也跟著慢慢的靜了。

第二篇:觀察自然現象

天地蒼茫,歲月無聲,自然界的一切萬物在復甦中肆長,源源不息。萬物覆蓋著人間,勃勃生機。

草木華榮,田野縱橫,極目眺望是一片綠色大洲,綠得發亮,綠得香醇,綠得飽滿,綠得無際。春日的田地格外誘人,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這片無盡美麗的綠地上,顯得光濯耀眼,峻山屹立,姿態千百,一座座崎嶇不平的鬼斧神工,令人交口稱許,山上怪石嶙峋,山頂無限風光,好比一程奇妙趣味的旅程,在攀登中體驗,直到最美的頂峰。山峰直插雲霄,巋然不動,氣勢雄壯威騰;江水滾滾,波濤澎湃,似乎在講述著人間的浩瀚歷程。

雷奔雲譎,電掣星馳,《離騷》中“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高余以未縣”似乎是人類亘古不變的認識,殊不知這是大自然的神奇現象。春雨瀟瀟,纖小而溫馨,夏雨傾盆,豪爽而駭世。迥異的季節,讓我們領域了獨特的魅力;風吹,靜謐是,仿佛窸窣作雨,狂亂時,又似牽天引地,吹枝搖木,掀波涌浪,單槍素行,其威力震魄人心……

萬物的蓬勃少不了月束和陽光的哺育。陽光給萬物帶去了活力,金黃的陽光未大自然贈予無窮的能量,自然功不可沒,陰陽協調是傳統的說法,所以萬物同樣需要月光的滋養,“皓月瀉銀青囊素。”柔和的月光透過樹梢,穿過森林,灑入人間,既雅致而溫婉,又平和而幽寂!

萬物無窮無盡,還有更多尚待我們探尋,學會觀察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你也會讓一個毫無價值的小石頭成為紫晶的鋰輝石。

第三篇:觀察自然現象

夏日的清晨,我去菜園裡澆水,發現黃瓜葉子邊緣有幾顆鑽石般的小水珠。你也許會不以為然地說:“有什麼了不起,葉片上的小水珠誰沒見過,雨後大把。”其實,這並不是雨珠,而是露珠。我也是通過請教自然老師才知道的。這是一種正常的植物生理現象,叫“吐水現象”。

後來,自然老師借了一本《奇妙的大自然》給我看,才知道原來“吐水現象”經常發生在氣溫高、溫度大,空氣中水蒸汽接近飽和且無風的夜晚。因為晚上葉片上的氣孔一般是關閉的,水從葉片上散發的量減少,而土壤中濕度大,植物根系仍然強烈地吸水,這就造成了植物體內水分吸入量大於蒸發消耗量,過多的水分就從葉尖或葉子邊緣的氣孔排出,形成水珠。若是氣溫突然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露珠還會散布於葉子表面的任何部位呢!

同樣是水珠,可它們形成的原因卻大相逕庭。同學們,我們平時只要注意多觀察生活,多閱覽書籍,多請教別人,就會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