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賤賣了自己作文

大學生就業又進入了新一輪的高峰期,在如潮的各大招聘會現場,出現了很多不尋常的現象,大學畢業生為了爭取一份工作,大大降低身價,或者不敢詢問薪水,甚至願意“零工資”就業,賤賣自己。在熙熙攘攘的就業大軍中,大學生這樣做到底是一種值得讚揚的理性,還是一種無奈之舉?

日前,在甘肅一家電子信息類畢業生雙選會上,蘭大畢業生小趙在應聘一家大型國企的銷售崗位時,報出了僅僅1000元的“身價”。最近筆者在一次專場招聘會上了解到,大多數畢業生與前幾年相比,他們現在對薪水不敢有太高期望,一兩千就可以了。除省城外,其他各地州市高校的大學畢業生也紛紛降低對薪水的期望值,起點月薪降至1500元至20xx元左右。西北師大的研究生小張表示,她在參加招聘會時乾脆就不問薪水。小張說,她現在只希望找到一份工作,最好能夠解決蘭州戶口,至於工資幾許、福利如何暫時都不敢要求。“現在應聘的大學生很少直接問薪水了。”一位招聘人員的話也從一個側面道出了如今高校畢業生找工作的困境和無奈。

國家人事部的數據顯示,每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00萬左右。

就業壓力大、就業難困擾著曾經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面對日愈嚴峻的就業形勢,許多高校畢業生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工作,應聘時都不敢對薪水有什麼期望或者乾脆不問薪水。更有甚者,由於一時沒找到工作,竟選擇“零工資”就業。從曾經的“張口要價”到“應聘不問薪水”再到“零工資”就業,有人評價說這是當今大學生求職趨於理性化的表現。然而,“應聘不問薪水”或者“零工資”就業,真的是一種理性嗎?“求職問薪”本是大學生應聘求職時的合理權力,是用人單位與應聘者簽訂雙方協定時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曾幾何時,大學畢業生們很勇敢地向招聘單位提出自己對薪水的期望值,而且“身價”不菲。然而,如今的大學畢業生卻是問“薪”有“愧”。

作為“就業壓力大”的產物,低身價就業、應聘不問薪水在大學生自己眼中,更多的是找工作難的無奈。很多畢業生表示,他們其實也很關心薪水的問題,但是害怕給招聘單位留下功利的印象而喪失機會。然而,也有一些單位指出,他們很欣賞能夠對薪水提出一定期望的學生,薪金是學生自身價值的體現。如果學生不主動問薪水或者回答對薪水的期望值時表現很“謙虛”,反而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今年剛剛從蘭州師範專業畢業的會寧籍學生王姑娘,應聘了多家單位之後,最終選擇成為某高校學生社區中心的一名普通的“宿管阿姨”。小王從早上六點開始,到晚上六點結束,隔天休息。她每天做的事情還真不少:除了拖地、巡房、登記訪客、聯繫維修等工作之外,還幫忙布置宿舍樓、出黑板報、組織一些聯誼活動等。在此之前,小王亦曾嘗試過很多單位的應聘,包括高中、國中老師等崗位。當她看到招收宿舍管理員的招聘啟事後,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參加了。小王說:“當初我選擇參加應聘,其實還是和自己大學時候的經歷有關。本科時我就在校團委生活部工作過,當過樓管會樓長助理,我覺得宿舍管理是我喜歡的工作,天天和同學們在一起我覺得很快樂。”像小王這樣本科畢業的宿舍管理員,其他地區想必還有不少。大學畢業生應聘問薪並不等同“漫天要價”,也更不是“眼高手低”,這是他們充分認識自己後的一種合理“要價”。筆者認為,大學生設定薪水期望值是對自身價值的一種合理訴求。既然大學生求職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那么就應該享有選擇的權利,不能因為就業壓力大,為求得一份工作就自我貶值,否則“雙向選擇”就變成了用人單位的“單向選擇”。

近年來,高校教育收費逐年增長,大學生的教育投入著實不菲。大學生低身價就業現象的出現,讓“讀書無用論”再度重提,一方面造成高校學生浮躁心理,有的甚至開始懷疑上大學是否是最佳選擇;另一方面“低身價”就業也是對自身價值的一種變相抹煞。如果大學生們“低身價”就業,他們的價值從何體現?應得的權益如何維護?而且,從人之常情來看,一個人就業首要目的就是掙錢謀生,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就意味著要開始獨立生存,甚至擔負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不問薪水顯然是一種違背常理的行為。筆者認為,就業壓力雖然確實很大,但是大學生也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充分認識自身價值,使之在求職中得以體現,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薪水。大學畢業生有權利說出自己的期望值,也應該爭取自身的權益,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要價”,切莫“賤賣”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