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痛者·幸福者

一棵蘆葦並不會快樂,當她快樂了,是因為她開始變換思維方式了。

——題記

“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魯迅先生這句話,一直震撼著我的內心。

劉和珍們是“哀痛者”,這好理解。列強入侵,軍閥混戰,國家衰敗,他(她)們為國家哀痛!鴉片橫行,人心麻木,民族積弱,他(她)們為民族哀痛!水旱頻發,家破人亡,百姓可憐,他(她)們為人民哀痛!這種哀痛成為他(她)們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動力。“哀痛”是劉和珍們的戰士本色。

然而,他(她)們是“幸福者”嗎?他(她)們真的幸福快樂嗎?我時常在心底叩問,按庸常者的思維方式,劉和珍們被校方開除,何來快樂?被執政者鎮壓,何來幸福?於是,我不能不改換一種思維方式,以戰士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劉和珍們的確是“幸福者”,因為他(她)們是信仰的擁有者。

從亞當和夏娃開始,上帝就創造了人類,他賦予人類的不僅僅是血肉之軀,更是那思維方式,正是此,造成了他們的叛逆,也從此有了人類生活的豐富多彩。思維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東西。改變思維的角度、方式,我們就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

不同的思維能造就不同的幸福。縱觀古今,楚之屈原,高舉“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合污同流,寧願舉身赴汨羅,死亡的雖然是血肉之軀,而升華的卻是永恆的精神。屈原因此得到了萬世敬仰,這是何等的幸福!毛澤東在敵人的圍剿下,最後毅然決定長征,一個驚世駭俗而清晰的思維,造就了新中國十幾億人的幸福。被下放於牛棚的鄧小平,走在鄉間的田埂上,然而思維的火花卻在他的腦中飛揚——改革開放。一個讓億萬中國人富裕起來的決策,就這樣產生了。因此,我們不得不說,思維的方式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幸福。

幸福是需要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解讀的。

昭君遠嫁草原,她的一生將以怎樣的心情度過?她自己會怎樣想,她是選擇時刻回憶長安的繁華,還是嚮往廣闊無邊的草原呢?我想,昭君選擇了不同庸俗的思維方式,於是,她可以不再以青燈為伴,不再以孤獨為伍,不再面對偽善,不再獨忍憂傷,她可以在漠北遼闊的天地里縱橫馳騁,當地淳樸的民風可以給她慰藉,她會不幸福嗎?

千年的餘暉搖曳那些花季,飄落那些雨季。我們不妨把或深或淺的記憶,放進日記,把我們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給歲月,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那就會不再因外界的風聲鶴唳而瑟瑟發抖,不再因世間的榮辱得失而錙銖必較,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飄逝而悵惘莫名——人生因此快樂,因此幸福!

常常變換思維方式是快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