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幸福的高一作文700字

生活中的幸福無所不在,只要你去用心的感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寫幸福的高一作文7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義無反顧地幸福

歲月來去匆匆,轉眼間,我已走過了17個春秋,17歲,是一個充滿疼痛和寂寞的年齡,是依舊回味童年,始終渴望長大的年齡,更是最容易傷感的年齡。

每次聽到那些凌亂而布滿傷感的句子,我都會覺得心疼,仿佛這成為了一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難道處於這一時代的我們,就要永遠承受這些疼痛與寂寞嗎?我不想知道那些頹廢的文字是否出自於和我一樣還未走出青春的孩子,我只想問一句:我們的幸福呢?

似乎我們的那些疼痛都來自於自己捆綁後留下的痕跡,又似乎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畫地為牢作繭自縛。我們總是喜歡一味的回憶童年的歡樂來給予自己的心靈以慰藉,或是幻想自己長大後的美好生活,可一旦回到現實,看著不成功不自信失敗的自己,便開始了一輪的感傷,繼續著自以為又痛又累又疲憊的生活。

其實,這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本來可以很幸福的,我們有很多幸福的理由。

比如,冬日裡,當陽光跌跌撞撞地跑到你桌上,會留給你暖暖的感覺,你就可以說,我很幸福;比如,當你放學後,一回到家,媽媽就已經為你做好了可口的飯菜,眼睛裡滿是快要溢出來的愛,你就可以揚揚嘴角,然後說,我很幸福;比如,在學校里,你看著整個教室里的同學,也正和你一樣拼搏奮鬥著,想到他們過著和你一樣節奏的生活,你就會覺得,自己其實也不算很孤單,所以你可以說,你很幸福。

原來,生活的點滴都是幸福,我們無需回味童年時的歡樂,也無需幻想長大後的幸福。過去的事情,不會再對你造成很大影響,而未來的生活,誰又知道呢?我們擁有的只是現在,只是一觸即得的幸福。

生命才剛起頭,我們只是十七歲,我們完全不需想那樣複雜的問題,無需任那些傷感頹廢的句子所擺布,更無需無法自拔地沉淪其中。幸福就在身邊,不是過去也不未來,絕非對岸,只是此岸。

現在,聽我的口令,讓我們義無反顧去追求幸福。

善待幸福

十年寒窗修來的是痛苦?是幸福? ——題 記 時光機里過去了的叫記憶,還沒有到來的叫木來。在自己記憶的皮囊里卻只捲縮著一幅萎縮的畫面——書本和老師。

有史以來的哲人,文人都會說:書香,墨香之類的話。然而,同樣是這個東西在我的記憶中它自始至終是同一種傷心的味道——發霉的苦澀。 童年裡最幸福的事與文字無關。

滿身泥土的和同伴打鬧玩過家家是最幸福的事,穿著媽媽手納的棉衣棉鞋打雪仗是最幸福的事,穿著機制大花布衣服兜著好吃的在大年初一伴著鞭炮聲去夥伴家炫耀是最幸福的事,……童年的幸福與文字無關,反而最痛苦的事兒就是被媽媽拿著火棍趕著做寒假作業。我痛哭著塗寫著不知對不對的答案。 少年時,文字卻開始在我的世界裡萌芽並一天天茁壯。 不知不覺有了自己的秘密開始喜歡寫一些唯有自己看得明白的短句。起初,這些字兒寫得很小並寫在從來都不去翻的那本書的里頁。

後來,往日的短句變成了占領整張白紙的心情。這些文字開始變得大方並被我安置在偶爾去翻一下的那本書的扉頁。後來的後來,整張紙已遠遠容納不了我泛濫的心情,我開始用厚得可以而且頁面個性的誇張的一種叫“非主流”品牌的筆記本來記載這些事兒——在我心裡的事。我把這顯眼的本兒放在桌上一摞書的最上層,除了自己時時可以看到外,在自己圈子裡的那些個人兒也會時不時拿去鑑賞,聽著他們的評價我就會在心裡偷偷的驕傲。從此,賣弄自己那點“糗的可以的文字”給同學們及其他身邊的人是我覺得幸福的事兒了。 今年我在讀“高四”了。但是要知道人們都認為“高四”的生活、“高四”的那些人都是最痛苦最不幸的,而我認為並非如此。

截然相反,“高四”是最美好的一段人生路,這段路上我認為我可以親身體會很多文字的意義與內涵,與此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接觸並創造一些新的文字。

珍惜這段與文字共舞的時光吧!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用文字傾吐那心靈深處的無論壓抑與快感。善待文字就是善待幸福。文字是幸福的前奏,幸福是文字的終點。

善感幸福之境

木心說:“幸福就是心安理得地愛藝術。”那么,藝術是什麼?藝術源於生活,藝術正是生活。無論是簡約地活著,還是追求著物質的繁華,都不過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其最終目的不過追求幸福,而我們要做的正是善感幸福之境。

善感幸福之境,正如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寫:“媚俗的根源就是對生命的絕對認同。”因為認同生命,便想要追求幸福,於是就媚俗了。這或許是源於物質上的滿足得來更容易些吧。那些大牌明星的天價賬單不正是他們對幸福的解說嗎?誠然,薩特的話是正確的:“小孩子都快餓死了,文學還有什麼用?”因為擁有物質,我們體味到了幸福。

善感幸福之境,從簡約的生活中體味,那便是更高的境界了。畢淑敏在《幸福的七種顏色》中便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我至今仍記得《幸福盲》中那發人深思的問題,“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無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答案,但當我們審視著這些不同的答案時,卻發現了相同的特徵,每一個幸福的人都存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源於一顆樸實的心。就像史鐵生在《合歡樹》中寫到:“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繁華的城市生活固然令人神往,呆久了卻也覺得膩味,冷清的山谷雖有遺棄之嫌,呆久了,便也發現鳥語花香的作陪,畢竟誰又能說山林間的白雪公主未曾獲得幸福?

所以,正如奈保爾所言,“非洲既富於生命,亦不乏死亡”。大自然給了我們品嘗辛福的機會,但若只是行屍走肉般生活,與死亡又有何異?唯有善感幸福之境。無論是放下一切踏上撒哈拉沙漠的三毛,還是“擁有最藍眼睛”的歐洲小女孩,亦或是在死亡的陰影中寫出《伊豆的舞女》的川端康成,因為善感幸福之境,即使生活方式不同,卻都有了美滿的日子。

善感幸福之境,別在年輕時未認真感悟,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的老去。善感幸福之境,無關與方式,只要幸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