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見行動

十河國小路海艷

在一次名為《學雷鋒見行動》的口語交際課中,如往常一樣,我先為學生創造了一定情境,是一位外地人找不到要去的地方了,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了自己的做法,而且思維活躍,有的說親自領他去,有的說騎車帶他去,還有的說打的。(孩子們能夠說出這些,說明他們的思想是美好的,能夠分辨是非對錯,而且平時是經常受到類此教育的。)當聯繫到學生的實際,提出“你的周圍有需要幫助的人嗎?你是怎樣幫助他們的?”這兩個問題時,教室里卻鴉雀無聲了,孩子們都在思考,可就是找不到這樣的例子。(孩子們找不到事例,一是因為他們沒有觀察總結的能力,二是因為他們只說沒做。)於是我讓同學們小組討論交流,正在這時,班裡的一位孩子吐了一地,我忽然想起在一份教育報上看到的一則案例,是在一堂公開課上,一位孩子的鼻子出血,老師並沒有因此慌張,而是適時的進行引導,向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使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精神。我想這不正是需要我們伸出雙手見行動的時候嗎?面對捂著鼻子的、擺手的、撇嘴的學生,(從這可以看出孩子們根本沒有把想法付諸行動,只能是行動上的矮子。)我並沒有當場發火。

我說:“誰願意伸出雙手來幫助一下王賽?”這時已有幾位同學積極舉手,並大聲說到:“我!”可那位捂著鼻子的同學,還是依舊如此,而且大多數同學態度冷漠,無關緊要的樣子。(這時王賽已經離開了位子,坐到了講台前,我觀察到問題不是很大。)

於是我又說:“同學們,如果是你生病了,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最希望別人為你做些什麼?”

這時候孩子們已經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會很難過。”“我心裡不舒服。”“我希望同學們能幫我收拾一下東西。”

“同學們,你們說得很好,現在王賽已經難過的不能說話了,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呢?誰願意幫助他?”

“老師,我們應該把他送回家,幫他找醫生,把他吐的東西打掃了。”捂著鼻子的孩子說。

“那你願意幫他打掃掉嗎?”

“願意!”他非常堅定地說。

“那誰願意送他回家呢?”

“我!” “我!”孩子們紛紛舉起了手。

於是孩子們開始行動了起來,有幫他收拾書包的,有送他回家的,那個捂著鼻子的孩子主動幫他打掃起來。

面對沒有事做的孩子,我說:“其他同學想想我們還可以怎樣幫助他?”

孩子們經過一番討論後又開始說起來(這時打掃的孩子已經做完)。

“幫他補習功課。”“給他講笑話,讓他心情高興,這樣病就會好得快了。”“和他一塊上學放學。”……

這時鈴聲響了,我說:“同學們,那就讓我們在課下的時候行動起來好嗎?並且把你怎樣幫助別人的經過寫一寫好嗎?”(本課教學並沒有完全按照教學設計進行,而是巧妙的運用課上突發事件,真正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融入語文。)

後記:課下同學們真的積極去幫助同學,而且還去幫助了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班裡充斥著一片片愛心,孩子們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寫了出來。附兩三篇。

有一天,一位老爺爺的車子上裝滿了東西,他在用力的推著車子,我走過去幫老爺爺推車,老爺爺看見了說:“你真是個好孩子。”

路邊一位沒有雙手的爺爺要開門,我幫助他開門。

星期一,大掃除的時候,我站在椅子上擦玻璃,不小心掉了下來,李佳佳趕緊把我扶了起來,我心裡非常感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