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學雷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感作文

颯爽的三月春風又吹過大地,那股風裡帶著一股神奇的力量,一種高尚的精神,一支代代傳承的歌謠姍姍而至,“雷鋒月”來了。初讀《學雷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書時一直覺得很枯燥,一個人,一個兵,他沒有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沒有為革命做出些驚天動地的事情,也沒有特別值得驕傲的豐功偉績。一生清貧平淡,怎得人們牢牢記住?這成了一個迷,我帶著這個疑問讀了下去。細細研讀之間,竟是將這個戰士如同清茶的一生讀出了味道,這味道是濃郁的,在我合上書時還依然淡淡的縈繞在身邊,這種刻入骨子裡的味道,是雷鋒精神,這種精神,令人如痴如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件事,有一年遼陽地區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災時雷鋒知道了,他立刻跑到儲蓄所把自己兩年來在工廠,部隊辛辛苦苦勞動而積攢下的兩百元寄給了災區人民。在以前兩百元可不是小數目,這些錢都是雷鋒兩年來一點一點攢的,突然一下就全部捐了出去,看看他那清貧的生活,我覺得有些惋惜,甚至覺得他有點傻,怎么能這樣毫無保留的捐出去呢?但是我看到了他的一句話,他說:“人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幫助人們客服困難,獻出自己的力量,是我應盡的責任。”我瞬間被震撼了,雷鋒圖的不是自己的生活好一點,圖的不是別人的誇獎,圖的卻是災區的老百姓們能早日的脫離困境。這種無私的精神無不震撼著我,這種樸實無華,不加以修飾的人間真情,宛如一顆鑽石,恆久不變,閃耀著傳世讚美的柔和光輝!

同時,我也想起了一個人,灰白的頭髮,留著長長的鬍鬚,一身簡潔老舊的藍衣,手裡捧著一些零零散散的錢,為汶川地震災區人民捐錢——“義乞”徐超。這個人和我們不同,他沒有像我們那樣上學,也不像那些擁有著固定工作的人們一般,這個老人,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乞丐,然而他的職業就是終日的乞討。聽起來你也許會有些憐憫,可是就是這個乞丐在一方土地上的人們有難時,做出了一個很驚人的決定:他把三次靠乞討得來的全部財產都捐獻了出去。沒有家底,沒有保留,這是三次名副其實的“裸捐”。我剛聽說時並不相信,但是等我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發現是確有此事時,我被深深的打動了。這樣一位老人到底是有怎樣的巨大的勇氣!到底是有怎樣的堅定的決心!到底是有怎樣濃厚的愛國情!我不曉得,但是,我從他的行為里感到了那些情感之深切。我想,若是世界上沒有媒體和網路這種東西,興許這個人並不會為他人所知,只有消失在蒼蒼茫茫的人海里了無了聲息。但是,他依然無私的伸出了奉獻之手,用雷鋒精神為災區做成了一根支持蔚藍天空的結實的支柱。

現實生活中更有許許多多的“活雷鋒”湧現而出,用雙手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用孝順為母親撐起一片藍天的孝女孟佩傑;用平凡的一生活出了不平凡的“當代雷鋒”郭明義……

當我又重拾起那些感人的片段的時候,一個又一個的形象樹立在我的眼前,或許高大,或許矮小。他們不是雷鋒,卻又都是雷鋒。他們用自己的雷鋒精神,為社會增一抹色彩,他們是我們應當驕傲自豪以及崇拜的對象,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們更是雷鋒精神的傳承者,我們要緊跟著他們的步伐,為社會,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求轟轟烈烈,美名遠揚,只求傳承美好高尚品德精神,學習雷鋒,流傳最美的人間大愛,天地真情。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

我們不僅要學習雷鋒精神,更要弘揚雷鋒精神。讓雷鋒精神滲透這個東方大國的肌膚,刻到骨頭裡,刻到血液里,讓它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在心靈深處緩緩流淌。千千萬萬人都可以是雷鋒,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能幫就幫,不記得失的意識,一個泱泱大國上方的空白畫卷,渲染的就只是那些絢爛的色彩,那種人性美,試問世間萬物有什麼可以比得上呢?

讓三月溫柔的春風去,不要讓雷鋒精神走, 讓我們沐浴在三月的春風裡,感受人間情美,體悟雷鋒精神。做一滴春雨,滋潤每一寸土地;做一米陽光,照亮一角陰暗;做一把火,溫暖一顆心靈,做一名“雷鋒”,傳承一種美。讓情美與溫暖不止步於書籍,學習雷鋒精神,弘揚雷鋒精神,讓身邊每一個人都是雷鋒,讓祖國大地上每一寸的土地上,開滿那用雷鋒精神鑄造的奇妙花朵,帶著觸動心靈的宜人芬芳的,與那陽光一起,溫暖四海八方!

教師點評:本文立意高遠,內容豐富,語言富有表現力。作者從人們所熟知的雷鋒故事講起,又不僅僅是重複雷鋒的“好人好事”,其可貴之處在於寫出對這些事件的真實感受,並以這個感受為線索,聯想到社會上、生活中的有共通品質與情感的人和事,寫作上由此及彼,更體現了“雷鋒精神”在現代社會的輻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