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議論文閱讀理解

論文閱讀教學是國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考閱讀練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議論文閱讀理解,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初一議論文閱讀理解篇1

歷來真正做學問有成就的學者,都不懂得什麼秘訣,你即便問他,他實在也說不出。明代的學者吳夢祥自己定了一份學規,上面寫道:

古人讀書, 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戶。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

看來這個學規中,除了“不出門戶”的關門讀書的態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見解。事實的確是這樣。不管你學習和研究什麼東西,只要專心致志,痛下工夫,堅持不斷地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最怕的是不能堅持學習和研究,抓一陣子又放鬆了,這就是“或作或輟,一暴十寒”的狀態,必須注意克服。吳夢祥的這個學規對我們今天仍然有一些用處。

這種學規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別是朱熹等理學家總喜歡搞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學規,而是一些經驗之談。如陳善的《捫虱新話》一書寫道: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用現在的眼光讀這一段文字,也許覺得他的見解很平常。然而,我們要知道,陳善是南宋淳熙年間,即公元12世紀後半期的人。在那個時候他就能夠提出這樣鮮明的主張,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他主張要讀活書而不要讀死書,就是說要知入知出;要體會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實質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說要體會古人用心處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這樣,他還反對為讀書而讀書的傾向。他主張讀書要求實際運用,並且要用得靈活,即所謂“透脫”。你看他的這些主張,難道不是一種反教條主義的主張嗎?他的這個主張,過去很少有人注意,因為他的聲名遠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據自己讀書的經驗而提出了這種主張,我想這還是值得推薦的。

宋儒理學的代表人物中,如陸九淵的讀書經驗也有可取之處o《陸象山語錄》有一則寫道:”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接著,他又舉出下面的一首詩: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①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就是所謂“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本來說不求甚解也並非真的不要求把書讀懂,而是主張對於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許看完上下文之後,對於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後再求解釋。這個意思對於我們現在的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

註:①[涵泳]:深入體會。 (節選自《不要秘訣的秘訣》)

12.文中作者肯定的讀書態度和方法是什麼?(最好用文中語言作答)(2分)

答:

13.下面是關於本文行文特點和基本結構的分析,請選出不正確的一項。(2分) ( )

A.作者在引述古代學者關於讀書學規和方法的經驗之談後,接著對其作闡釋和評述,並且融入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B.引述陸九淵的詩句後,作者只對其中一句作了評述,是因為其他詩句與讀書方法和態度無關。

C.引述——評述——再引述——再評述,如此循環,是本文行文的主要特點之一。

D.本文雖然有三段引述三段評述,結構看似鬆散,其實是緊湊的,因為有一條讀書方法和態度的主線相牽連。

14.作者在引用陸九淵的詩句後,只對其中的“未曉不妨權放過”作了闡釋,而不像前面兩段在引用後作全面闡述,這是為什麼?(2分)

15.結合你的學習體驗,談談文中倡導的讀書態度和方法在我們學習中的作用。(3分)

答.

參考答案:12.專心致志;知出知人;不求甚解

評分標準:2分。缺少一點扣1,分。

參考答案:13,B

評分標準:2分

參考答案:14.這段話著重論述讀書要不求甚解所以只對“未曉不妨權放過”作了闡釋和評述。

評分標準:3分。只要言之有理則可得高分。

參考答案:15.略

評分標準:3分。側重讀書心得的真實可信和語言的通順表達。

初一議論文閱讀理解篇2

江南是煙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江南出芳草鮮花,出才子佳人,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輩出的地方。古往今來,這裡孕育過諸多驍勇的鬥士,許多彪炳史冊的著名戰役所在地也是江南。那么,是什麼力量使兩種懸殊的氣質能夠天衣無縫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歷千年而不朽呢?

一次重讀《老子》,書中的一句名言佳句讓我頓開茅塞。“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話,一語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與堅韌頑強的兩重性。江南是水鄉,千百年來,是水,滋養著江南的風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獨特的文化屬性。

江南的水,如輕紗薄霧,隨風起舞,變幻無窮,滋潤得江南的景物風姿綽約、江南的人風情萬種。宋祖英的一曲《又唱江南》,濃縮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細雨裹著萬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風物,溫婉細膩,柔腸百轉。“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那無邊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著無邊的風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橋畔的蘇小小,還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斷橋、紹興的沈園……深受上天厚愛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諸多生命的足跡和美麗的傳說。就連江南人講話也是吳儂軟語,情真意切,唱起來就更讓人心旌搖動。我十分喜歡的蘇州評彈,唱詞娓娓如述,琵琶弦樂清麗委婉,典型的水鄉音樂優美儒雅,婉轉沉靜,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純淨又韻味悠長,就連草木也會為之搖曳。

江南的水也時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之勢。這堅韌與頑強的性情,也涵養了江南的風物和江南的人那種英豪之氣。江南大地布滿了崇山峻岭,其中許多氣勢恢弘。杭州棲霞嶺上的劍門,紹興的會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偉挺拔,氣宇軒昂,占盡風雲。那山間的瀑布、澗水,山下的清流,是養育大山的支支血脈。江南的人,也因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種獨特的劍氣。臥薪嘗膽的勾踐、竭忠盡智的岳飛、與揚州共存亡的史可法……眾多仁人志士用生命與鮮血譜寫了一首首壯懷激烈的詩篇。“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詩句至今讀來,仍洋溢著當年的鐵骨雄風。還有,活躍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壇的魯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厲劍氣推向了極致。就連文雅雋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潤澤下,也盡顯俠骨柔情,高風亮節。清末的秋瑾就是最優秀的代表。

說到江南的“水性”,還應該涵蓋她的秀慧與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靈氣的,正是這靈秀之水,涵養了江南人的那種聰穎與睿智。遠的不說,就說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籍的人就占了半數,近當代全國琴棋書畫的大師,也大多出自江南。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一曲永遠唱不完的歌,讓人細細地品味著她的如詩如畫和似水流年……

16從全文看,江南的“水性”有哪些?它和江南有怎樣的關係?(5分)

17作者列舉杜十娘和岳飛的事例,其作用有何異同?(4分)

18“江南,一曲永遠唱不完的歌,讓人細細地品味著她的如詩如畫和似水流年……”結尾這句話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在全文結構上有什麼作用?(5分)

19本文把江南的“水性”和江南人的性格聯繫起來,認為二者存在因果關係,對此你是否贊同?請具體闡述你的理由。(6分)

參考答案:

16.(1)柔弱秀美;(2)堅韌頑強;(3)秀慧智巧;

(4)它孕育了江南獨特的文化屬性。(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17. 他們相同的作用就是展示了豐富的江南文化內涵(2分)。不同點就是前者側重表現江南人的風情萬種,後者則重在表現江南人的堅韌頑強(各2分)。

18. 特點: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江南比作“永遠唱不完的歌”,突出了江南集秀美和壯美於一身的特點,深情地謳歌了江南美麗的風光和傑出的人物。(“比喻”的手法1分,比喻的解釋和作用2分。)作用:以“如詩如畫”總結全文,以“似水流年”呼應題目,強化熱愛江南的情感,突出謳歌江南的主題。(前兩點各1分,後兩點1分。如果抽象地答“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答出兩點或兩點以上,給1分,答出一點,不給分。)

19. (1)贊同。理由要點: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風貌對人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南方人細膩,北方人粗獷

初一議論文閱讀理解篇3

①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得到,以補償所失。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塗抹掉的筆誤。總之,不管失去是一種多么頻繁的現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慣。

②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

③由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④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橋樑。俗眾借布施積善圖報,寺廟靠布施斂財致富,實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經。我始終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徹的人生哲學,對它後來不倫不類的演變不以為然。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當然,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不宜提倡。只是對於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貼必要的清醒劑。我們在社會上盡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的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有了這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東西,不能再得到了。我還能得到一些東西,但遲早還會失去。我最後注定要無可救藥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為什麼害要看重得與失呢?到手的一切,連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們來做實驗,至多不過是早一點失去罷了。

⑥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到手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時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復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的面對死亡。

⑦大損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對小損失不再計較。對於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摘自《做人與處世》20xx年第12期)

16、作者認為“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這種對人生的覺悟指的是什麼?(2分)

17、文章最後說“對於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假如你要和周國平先生對話,針對“習慣於失去”這一觀點進行辯論,你會提出什麼問題?並請寫出你對所提問題的看法。(3分)

①問題:

②你的看法:

19、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富有進取心的人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B、文章第一段,從“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入手,提出問題,下文採用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等方法論證了“要習慣於失去”這一中心論點。

C、作者反覆強調得到的東西遲早會失去,人注定要無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極悲觀的情緒。

D、文章啟示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失去,習慣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擊,這樣,我們就能在不斷的得而復失中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滋味。

16、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

17、能夠接受一切的心靈,不會患得患失,不會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會計較小損失;能夠接受一切的心靈,能在內心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從而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

18、示例:①我們是不是對對所有的“失去”都要“習慣”?②當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誠信、尊嚴、操守等。

1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