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關於時事的國中議論文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地位與作用不言而喻,它占據著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而時事評論類文章也是老師經常用的考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xx關於時事的國中議論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20xx關於時事的國中議論文篇1

現行公積金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不公平,並不代表公積金制度本身不公平。作為一項住房金融制度,公積金的設計初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其本身就蘊含著公平的考慮。

據《中國經濟周刊》日前報導,有專家質疑住房公積金違反設立的初衷,建議取消。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在接受該刊採訪時表示,住房公積金主要是被高、中收入者所獲得,現行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會加大收入差距,同時給企業帶來沉重負擔。蘇海南明確表示,建議取消住房公積金制度。

目前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確實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近年住房公積金繳存結餘大幅增長,使用率卻很低,比如北京20xx年的住房公積金使用比例僅占繳存職工的1.5%左右。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有錢人基本上都有房了(不管是商品房還是福利房、單位自建房),沒房的人一時半會兒買不起,公積金貸款的最高額度也跟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

20xx關於時事的國中議論文篇2

房子限購令出台,讓很多人想到去辦理離婚。南京離婚人數會不會多到像上海近期出現的搖號現象?截至昨天傍晚5點,記者從市民政部門了解到,全市共有320對夫婦離婚,是平日正常離婚人數的3倍。令人無語的是,一些來離婚的夫妻,因來不及準備離婚材料而沒能辦理。(9月27日《揚子晚報》)

“一限購就離婚”,上海如此,江蘇如此,全國各地也如此,似乎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如何走出“一限購就離婚”的怪圈呢?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限購就離婚”的市民,無疑是鑽政策的空子,何不把政策的空子堵上呢?幾年前的限購政策是以居民家庭為單位實施,幾年後的限購政策為啥還是老調重彈?不要怪市民鑽空子,你有空子給人鑽,鑽了空子又不違法違規,別人為啥不鑽呢?所以,堵上政策的空子,改變限購“以家庭為單位”為“以個人或夫妻”為單位,是避免“一限購就離婚”的治本之策。

當然,再完美的政策或許都有漏洞,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漏洞可能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那么,對於市民而言,鑽空子是不是購房的最佳手段呢?顯然不是。靠鑽空子購房是一種投機行為,既然是投機行為,就必然存在風險。而且,投機成分越大,風險肯定越大。特別是在眼下的高房價下,資金進入高房價本身就是風險,如果再以離婚去購房,這是雙重風險,到頭來很可能“折本還要陪夫人”。所以,市民的成熟和理性,是走出“一限購就離婚”怪圈的重要方法。

20xx關於時事的國中議論文篇3

生育政策調整後,計生部門要儘快將工作重心轉到計生服務的完善上去。若各地計生部門仍將社會撫養費視為部門核心利益,轉型效率與質量難免讓人擔憂。

近日,《北京市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辦法》向社會徵求意見。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份修訂計生條例。其中,廣東、安徽、山東等22個省份在新修訂計生條例中明確了社會撫養費的徵收標準。從公布的標準來看,地區間相差懸殊,如最低的黑龍江,只按徵收計征標準的1倍徵收,北京和遼寧計征上限仍然定為10倍。(新華網9月26日)

根據《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各地確實擁有社會撫養費的具體徵收標準的裁量權。然而,此輪地方對撫養費徵收標準的調整,依然延續了“彈性空間”與地方差異過大的問題。不少省份都下調了徵收上限,這可視為是對生育政策調整的回應,但調整的依據是什麼,是不是必須要調低,這些問題的懸而未決,反而令地區間的標準差異進一步擴大,令社會撫養費的徵收公平受損。

生育政策的調整,使社會撫養費的徵收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為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和社會低生育率的背景下,“超生”現象大為減少,撫養費的徵收總額也將銳減。甚至有專家提出疑問:“為了不足百萬的超生人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徵收社會撫養費,有沒有這個必要?”然而,現實中更需要防備個別地區為彌補撫養費徵收總額下降的“損耗”,出現的“嚴厲徵收”和加倍徵收傾向。

20xx關於時事的國中議論文篇4

足不出戶,通過網路或者電話就能從小飯館叫外賣,這樣很方便,但也有人說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這個矛盾怎么解決?最近,河南省政府法制辦發布《河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第四十五條就明確規定,禁止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食品攤販通過網路、微信、電話等形式外賣食品。(9月27日大河報)

有網友喟嘆,根據這個新規,將來在當地叫份麻辣燙外賣估計就很懸了。大飯店是不會做小外賣的,小餐飲又不許插足外賣領地,這是逼著吃貨們的飲食習慣“轉型升級”?

玩笑歸玩笑,問題也是令人如鯁在喉的。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以“小”歸類,將之“一網斬盡”,這是什麼邏輯?規定之所以讓人深感錯愕,無非三個道理:第一,企業能否送外賣,不是循法而判、而是以大小斷之,這種有罪推定的潛台詞,莫非就是“小企業原罪”?且不說販夫走卒之苦,不少小作坊、小餐飲等,有營業執照、也有食品衛生許可證,還嚴肅認真地和外賣網站簽訂了合法契約,就因為“長得太小”,被絕殺在政策的威力下,法治邏輯何在?

第二,不少小作坊、小餐飲、食品攤販,在投入生產資料的時候,就是衝著外賣市場去的,如今的一紙禁令,簡直等於直接斷了其生路。姑且不談養家活口的生計問題,這種突然的政策,考量過投資者的成本風險了嗎?小微企業雖然對財政看似“於事無補”,它串聯起的社會鏈條,並不比大中企業的少。就業崗位、職業夢想,乃至百年字號的孵化器——都跟這些不起眼的“小”企業直接相關。第三,眼下,全球經濟同此涼熱,雙創的星星之火仍待成為燎原之勢。這個時候,不去傾情關懷乃至適度“放水養魚”、而直接以禁止的姿態斷了創業者的念想,於企穩的巨觀經濟來說,恐怕也是釜底抽薪之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