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關於科技的議論文三篇

篇一

在當今工業領域和交通工具上被廣泛套用的內燃機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隨著它的套用,許多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傳統內燃機是要“喝油”的,在大量地消耗化石燃料的同時,其排放的尾氣對環境的改造直至破壞不可避免,如“城市熱島效應”、“全球溫室效應”等。

我想如果在傳統內燃機中有電磁的介入,它的生命力將繼續旺盛。具體的設計思路簡單來說是這樣的:可以在內燃機活塞上改裝上一種線圈,線圈內插有一銜鐵,活塞和銜鐵仍是可往復運動的整體;另將一線圈(線圈中仍插有銜鐵)裝在內燃機汽缸頂部火花塞位置,與內燃機為一整體固定不動。這樣,分別將一定頻率的交流電接入兩個線圈(兩個線圈以及供電裝置相互獨立),通過調整交流電的頻率,來改變兩個線圈中銜鐵的極性,從而使兩銜鐵在交流電的前半周期內同名排斥、後半周期異名吸引,通過排斥吸引過程帶動活塞,活塞再通過連桿帶動曲軸,曲軸再將活塞的往復運動變成鏇轉運動,實現電能到機械能的轉化,而且可方便地通過調節電子線路改變交流電頻率來調節機器的功率(相當於加、減油門)。

(註:從上述裝置原理不難看出,活塞與汽缸組成的系統的密閉性大可不必考慮,也可在設計中拋棄汽缸,代之以一個可供活塞往復滑動的軌道,這樣既可簡化工業生產流程,也將大大減少因活塞與汽缸摩擦損失的能量,提高機器的效率。)

篇二

以前,我去打籃球,發現球沒氣了,於是,我跑回家給球充氣,這時,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我發現給籃球打氣的孔居然沒有被塞住,當時我就納悶了,為什麼沒有塞子,你往球裡邊打氣,氣不是全部都漏出來了呀!我帶著疑問對籃球進行了反覆研究,我把耳朵貼在充氣的孔上,仔細聽有沒有漏氣的聲音,又用手摸了摸也沒有漏氣的感覺,我真想不通,怎么不會漏氣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問了爸爸媽媽,他們都搖搖頭,表示不知道,好奇心驅使我一定要查一個水落石出就迫不及待打開百科全書,仔細看起來,可是就沒找到關於籃球充氣的孔為什麼不會漏氣的問題,我又打開電腦急切的尋找答案,半個小時後,工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知道了原因。

其實,因為它的球眼裡是一種橡膠墊,當用球針打氣時,橡膠墊會被氣筒巨大的壓力沖開,而當氣筒拔出以後,球內的氣會給橡膠墊一個想外的力,致使橡膠墊還原成緊閉狀態,因此,籃球球眼好似不會漏氣的,除非它的橡膠墊老損,起不到密封的作用。

原來是這樣,我高興極了!!!!今天又學到了新知識!

篇三

說起摩擦,大家一定不陌生,因為摩擦是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和摩擦打交道。我們走路、吃飯、洗衣服依靠摩擦;各種車輛的行使依靠摩擦,機器運轉離不開摩擦;就是建造房子也離不開摩擦。

假如沒有了摩擦,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真是不可想像。可以說,摩擦是我們人類離不開的好朋友。但是在很多場合,摩擦三兄弟扮演著“不受歡迎”的角色。

在現代汽車中,20%的功率要用來克服摩擦;飛機上的活塞式發動機因摩擦損耗的功率要占10%,就是最先進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也要為克服摩擦損耗2%的功率。世界上有數以萬計的汽車、數以萬架的飛機,這樣每年要有多少燃料被白白浪費掉,真是可惜。

但更為嚴重的是,摩擦還會造成機器零部件的磨損。據報導,英國在這方面損失每年要超過20億美元。摩擦除了導致磨損之外,還會使航空和太空飛行器過度發熱,這更是現代科技遇到的又一難題。

當飛機著陸的時候,閘閥和閘輪會摩擦產生紅熱現象,這樣的高溫使機閘材料變軟、變質,一幅價格昂貴的閘瓦和閘輪,往往只使用了幾次就報廢了。

當宇宙飛船返回地面的時候,由於高速船體與空氣之間的摩擦,會使整個船體成為一個通紅的火球,為了保護飛船里的太空人和各種儀器設備,人們不得不付出昂貴的代價,用耐高溫的特種合金製造船體,並且還在外面加裝了耐高溫材料。

為了能駕馭摩擦,讓摩擦三兄弟為人類更好地服務,人們一直進行著艱苦的研究和探索。早在15世紀,達·文西就開始了對摩擦的研究。到17、18世紀,法國形成了一股摩擦研究熱,庫侖根據達·文西的想法完成了摩擦起因的凹凸說。到了18世紀上半葉,有人又創立了分子說。進入20世紀後又出現了粘合說。

可以說有關摩擦起因的爭論還在進行著,凹凸說、分子說和粘合說都持之有理,言之有據,究竟怎樣圓滿地解釋摩擦的起因,還一直是一個很活躍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