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關於誠信的議論文【三篇】

【篇一】

誠信,是人類禮貌的階梯;誠信,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誠信就像人生航船的楫槳,控制著人生的方向。

很小的時候就聽媽媽講過《曾子殺豬》的故事,那時候覺得這很平常,沒什麼能夠炫耀的,因為老師從小就教導我們說:“做人要實守信,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在當今社會,這恰恰成了現代人缺失的一種完美品質。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下自我,為什麼社會進步了,而我們的優良傳統都丟了呢?

老子云:“人無信則不立。”可見早在春秋時代誠信就成為決定人的標準之一。可喜的是,在中國大地上,還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堅守誠信,被社會所讚譽,湖北“信義兄弟”的感人事跡就印證了這一點。弟弟接過了哥哥手中的接力棒,來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使命,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是誠信,驅使了信義兄弟愛心接力。他們用自我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誠信,給那些思想麻木的人敲了個警鐘,為我們現代人做了榜樣,在神州大地上樹立了一面誠信之旗!

有時,很多人聽到“誠信”這個詞後總會輕蔑的看待它,都認為這一條很容易辦到,自我不就是個誠實守信的好公民嗎?可事實恰恰相反,在很多時候,人為了一己之私,丟掉了誠信,放下的信譽,背叛了人格。就比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僅僅因為企業追求化利潤,不惜以中國數百萬嬰兒的性命做擔保,添加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學試劑。一個屹立於中國大地上奶製品領導企業,敗在了誠信的腳下,破產。這樣的例子,數不勝舉。為什麼科技進步了,而我們的精神領域卻缺失了呢?

人無信則不立,誠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誠信,讓心靈無瑕,讓友誼長存,讓世界更完美!

【篇二】

以前有人問我,為什麼我能將事業做大?

———答曰:無他,一字而已———信。

這是在長江實業的總裁室里,應對《亞洲周刊》記者的話筒,“李超人”的一番心語。他的肺腑之言,藉助強大的無線電波,傳遍了世界,震盪著我們的心靈。

也許,“超人”沒有說出的另一句話是:對別人誠,就是對自我信。

……曾幾何時,我也有過一段迷失的日子。

信?我汗顏。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無可比擬!似娟娟的靜女,雖是明艷照人,卻不飛揚妖冶;她低眉垂袖,瓔珞矜嚴。我獨坐在林外的青石上,雙手抱住了頭。我不言語。我已不再言語,只低頭,從迷濛眼光中看著我的成績通知單,半年的虛浮與自欺,半年的飛揚與輕躁,浸濕了這一紙荒唐。

倏地,我憶起一句話:誰對命運不誠,命運就將對他不信。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在艱辛且步履蹣跚的奮鬥之路上,誰不去踏踏實實印下誠信的足印,將永遠走不出渺小與狹隘的怪圈。學問之道,來不得半點虛偽和欺騙。

無意苦吟秋,只恐花褪紅盡。人空嘆,水長流,不知是我背棄了自我,還是誠信厭倦了我:在人生的這次跨欄前,我停滯了腳步。

愧哉斯人。如斷翅蝴蝶般,拍打著殘翼,徒勞地鏇舞著飛墜泥間。我的腦海里,浮現出父輩辛勞的身影:一抹黃褐的平原。地平線上,一處又一處用木椽夾打成一尺多厚的土牆。沖天而起的白楊、苦楝、紫槐,枝幹粗壯如桶,葉卻小似銅錢,迎風正反翻覆,如一曲天籟,傳進父輩的耳里。他們赤著膀子,揮鞭吆喝著山川一樣團塊組合似的黃牛,拉動著三角狀的鏵犁。這群辛辛苦苦從祖祖輩輩留下的黃土地里摳口糧的人呵,“誠與信”,就是他們的生命線。

農誤地一時,則自誤一年。

人不信於一時,則不信於一世。

……不經意間,冥冥中仿佛一隻手指,悄悄探入我心,撥動心底那根往日裡不被觸及的弦兒,奏出一連串的顫音,仿佛徐悲鴻的奔馬在曠野里長嘶,仿佛舒伯特的琴鍵星星般顫動,仿佛屹立喜馬拉雅之巔,聽天外的風。

正是這一刻,我豁然開朗:———人生路上,與誠信同行。

【篇三】

風,是聚合物的一種精華,一種力量。然而,欲聚合人心,更應有誠信之風相伴。

誠信之風,累積人生的道德底線。

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不留意砍倒了父親心愛的櫻桃樹,但他並沒有擔心被責罰而欺瞞父親,而是坦誠地向父親承認錯誤。可見,誠信之風早已吹入幼時的華盛頓心中,讓他為成為總統而擁有優良的道德,並在他的總統生涯中深得民心。

誠信之風,彌合人與人之間的縫隙。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於尊嚴感,”這句話可見其誠信的重要性,然而,在人際交往中,誠信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人無信而不立。”失去了誠信便不能再這個社會上立足。

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很講信用,是一位誠信的人。人們都說:“的黃金千斤,不如德季布一諾。”因此,正因誠信,季布才有好的人際關係,之後得到了朋友的幫忙才幸免於難。由此可見,誠信在生活中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誠信之風,取得美滿的仕途。

通往順暢的事業之路,必不可少的便是這誠信。北宋詞人晏殊即是如此。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他後,讓他和一千多名進士一同考試。由於考題是晏殊曾做過的,他把實情告訴給皇上,並要求皇上重新出題。皇帝與大臣共同商議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又獲皇上的好評。皇上便賜予晏殊“同進士出身”,擁有了一份好的事業。

或許晏殊本能夠隱瞞這一真相,就算別人明白了他無大礙,他便能夠十分順利地當官。但由於他的誠信,不顧忌這些風險,坦率地說出一切。這也讓皇帝更加器重他,讓世人由衷地敬佩。

誠信是一朵蘭花,高潔地盛開在人們的心田;誠信是一杯香茗,氤氳了人們的心田;誠信是一首歌曲,唱響在世界的上空。

然而,我卻認為誠信是風,它無處不在,只在於你自我,能否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