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議論文滿分作文

教師給學生講清楚議論文的文體、結構、語言等的固有特點和規律,就等於給了他們一把打開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之鎖的鑰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議論文滿分作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初三議論文滿分作文篇1

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極盡妍姿;經霜的蒼松,勃勃精神,獨具風采;出岫的白雲,悠悠行空,飄逸流韻;歷世的峭石,默默無語,淡泊忘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天然是種樸素;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挺直是一種樸素;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無心是一種樸素;壁石立千仞,無欲則剛毅,剛毅是一種樸素。

真正的好詩,不是苦吟得來;真正的好畫,不是修飾得來;真正的好歌,不是假聲得來。真正的美人,並不依靠脂粉;真正的作家,並不依靠詞藻;真正的賢者,並不依靠貼金。

醜,是天生的,不是你的錯誤,何必耿耿於懷?乖,是你的性格,是你的人格力量所在,何必憂心忡忡?天生一副笨嘴笨舌的樣子,是你的本色,絕不可扭其天性以迎流俗;天生一副多情善感的樣子,絕不可違背內心以示堅強;天生你耿介之性,絕不可讓流言來改變你;天生你同情之心,絕不可讓騙局來消融你;無論如何,不必讓人家一個眼色來動搖信念;無論如何,也不必讓面前幾個銅板來改變形象。彩虹有彩虹的美麗,白雲亦有白雲的韻致;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可愛。山雞披上孔雀的羽毛,不是西施;小鴨學著天鵝的嗓子,也永遠成不了歌王。風度,讓自然來體現吧,忸怩作態永遠體現不了魅力;讓本性來體現吧,裝模作樣更將是醜態畢現。

柑桔與柚子嫁接,變成的是另外一種植物;驢子與馬雜交,變成的是另外一種動物;沐猴而冠,人非人,猴非猴;牛頭馬面,牛非牛,馬非馬。保存樸素,就是保存本色,就是保存自己的基因與血型,就是尊重自己,永遠成為自己。

謊言,終有識破的時候;偽裝,終有揭穿的時候;粉飾,終有褪色的時候;騙局,終有露餡的時候。

一副木櫝不會比一粒珍珠更珍貴,一隻瓶子不會比一份美酒更誘人,一片羽毛不會比一雙翅膀更有用。

一句謊言不會比一份真情更動人,一種面具不會比一副肝膽更有力,一件服飾不會比一顆真心更溫暖,一身皮囊不會比一顆靈魂更重要。

真理是樸素的,真情是實在的,真正可以交際的心靈世界應該是素潔而實在的。

當浮華給予我們過多欺騙的時候,我們感到樸素的自信;當虛偽給予我們過多悔恨的時候,我們感到樸素的可愛;當假意假情給予我們過多傷害的時候,我們感到樸素的可敬。

樸素是一份力量,它抵抗一切外來的侵略永葆自己;樸素是一份感動,它抵達人的心靈深處感動人心。所以,我愛樸素,不愛虛華,正如我愛的是你的本身,不愛你身體裡的矽膠或裝上去的“晶片”。

初三議論文滿分作文篇2

提到作文,有的人興奮,娓娓道來;有的人痛苦,叫苦不迭;有的人麻木,應付湊合;有的人鎮靜,有作文書唄!說句難聽的,沿用政治老師一句話:“一豬生九胎,連母十個樣。”

作文,作文。我記得韓寒曾說過:“要想作文寫得好,不如把語文書扔一邊去。”這說法我不苟同,沒有語文這本“啟蒙書”,肯定連詞語、句子都不會用,又何來這作文呢?不過他所提倡的有主見、有思想,不照本宣科,不附庸風雅,的確該做。畢竟,這語文書,這老師把我們的思想錘鍊得快成金剛石了。

就我而言,我總覺得學語文就是為作文服務。從字、詞、句子,到文章通通都是這樣的。我們學習的應該是作者的寫作技巧,我們理解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欣賞的是作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一篇文章,一種人性,一種美感。可是,現在我們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文章中到處都是標準答案。不然我們的思想就會換來考試中的不及格,一把把紅叉叉。因此我們讀文章少了一份欣賞與灑脫,寫作文少了一份風采與飄逸,看文章不敢有個性,寫文章不敢有個性。而人缺少個性,怎能不在對文章的麻木中增加對作文的反感,甚至選擇逃避?其實只要我們的思想,在這個範疇內,又何必打入“冷宮”呢?

在語文書里,有許多令我們感動的文字。我感動於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父愛深沉被作者的生花妙筆寫得絲絲入扣,令人們想起自己的父母無私的愛;感動於三毛的《天使》,文筆委婉沉凝;感動於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感動於《軍神》中劉伯承的英雄氣概――許許多多,許許多多。在多次面對倫理,面對道德,面對理性後,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決心,更多的信念,更多的付出――而把這一切自己感覺到的點點滴滴付諸於文字時,又是怎樣的一種輕舞飛揚的痛快呀!

其實我們真的不必反覆背著在測試中加以量化的“知識點”而失去文學塑造人的個性的神奇魅力。在支離破碎,索然無味的應試訓練中,教育的人文底蘊,人的情感、價值可怕地消失了。這不是太可悲了嗎?

我最感動的是痞子蔡《榭寄蟲》中老師教他們寫作文的片斷。

“老師,寫什麼呢?”我小心翼翼地問。

“隨便。”

“老師,用議論文還是說明文呢?”又一同學問。

“孩子們,如果你們長大後,到台南來看老師,老師一定很高興……”

同學們都望著老師。

“而我又何必在乎你們是乘飛機、乘火車,還是坐捷運來的呢?”

同學們笑了。這是一種釋然的笑。

我希望有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育,讓我們釋懷一笑,寫下篇暢快的文章。

初三議論文滿分作文篇3

在《麥田的守望者》書中,霍爾頓說:“我希望有一天,我住在一個懸崖邊,懸崖下面是大海,懸崖上面是一片碧綠的麥田。每天都有小孩子在那裡玩耍。我會站在麥田邊上守望,不讓小孩子們摔下懸崖。”在我心中,麥田是良知,是樸實,是回歸人之初性本善,至真至善的道德。

天空蔚藍,麥田滴翠。我看見道德的麥田裡,一個個守望的身影。那是最美教師張麗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取捨之心;那是感動中國的郭明義捐助千萬貧困學子的一片赤誠;那是在驚濤駭浪之中挽救無數游泳者生命的全國道德模範郭文標的崇高人格。

同樣在道德麥田守望的,還有國學泰斗季羨林老先生。那些喧囂的歲月終於沉寂,那些浮躁的時光終於平息。曾經“文革”十年的動亂劫難不曾讓他的道德、良知泯滅,曾經跌宕起伏的歲月不曾讓他的坦誠改變。曾經的少年,今日的大師,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艱辛多。守望道德,是東方大儒的學者風範;堅守道德,是我們所無悔追求的名人風骨。

但是,在物慾縱橫、紙醉金迷的當代社會,多少人退出了那片碧綠的麥田,去追趕城市喧囂的腳步。當社會下層務工人員的住所和賴以為生的攤位被強拆硬扒時,那些橫暴的公安、城管和拆遷隊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明哲保身”,怕“李剛的兒子”“碰瓷的老太”的“中國式過馬路”的路人光天化日下對被車撞傷者視若無睹時,他們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憑“染色劑饅頭、瘦肉精豬肉、三聚氨胺奶粉”牟取暴利時,那些眼紅心黑的生產廠家退出了道德的麥田;當救起落水人員的英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時,那些悄悄離去的被救人員,退出了道德的麥田。

然而當一所所國小建起山區孩子們眼中,沉睡已久的渴望被點燃,我讀懂了社會各界公益人士的麥田的力量;當網路上“最美鄉村教師”“心靈富豪”“鎖道醫生”那令人熱淚盈眶的道德模範帖子鋪天蓋地,我讀懂了每個人心中都有那片本性的麥田。

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趕來守望。

站在春的渡日,麥田裡春風和熙,麥田朝氣蓬勃地瘋長,依舊是那碧空清湛,在明媚的陽光下閃耀。穿過紫槿,穿過木棉,我和大家一起從道德這片社會文明之源的麥田裡打馬而過。麥子抽穗抽節,流瀉的陽光像金色葵花,會有多好看呢,我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