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比式議論文

議論文的核心問題是邏輯論證,即以翔實的論據和嚴密的論證表明論點、闡述道理,議論文與套用類文體在文體差異的表象下存在著本質上的密切聯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對比式議論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高考對比式議論文篇1

雄鷹只有當它搏擊藍天時,才知道天空是多么遼闊,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時,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寬廣,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樣,一個人只有當他

學得愈多時,才知道學海無涯,而自己學到的知識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罷了,他才懂得要永

無止境地進取,用句古人的話說,就是“學然後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願意學習,不願學習當然就與未知領域接觸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領域是多么深遠奧妙,自然不會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為自己還很有知識。這正如井底之蛙,不願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鳴得意。我國南朝梁文學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譽為“江南才子”,後來他不思進取,不願繼續學習,最後留下了“江郎才盡”的笑話。我國古代還有這樣一則寓言,講的是一個楚國人學習駕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師傅在平靜的水面教他,不幾日,他便能操舟自如。於是他以為自己“盡操舟之術”,不願繼續學習,,就辭別了師傅。後來他駕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濤翻滾,他只落得“四顧膽落,墜槳失舵”。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深入學習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門知識。

相反,學習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學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學家芝諾曾經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他用一個圓的內部來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識,而用圓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識,他說一個人知識越多,這個圓就越大,這個圓的周長也就越大,與未知域的接觸也越大。因此,他對他的學生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知道的東西比你們多些。”這位科學家正是始終不滿足,不斷地進取,才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學然後知不足,首先必須學,而且要不斷地學,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滿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取。魯迅先生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列寧說:“最有害的,就是自以為我們總還懂得一點什麼。”巴甫洛夫說:“你們在任何時候也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不管別人怎樣器重你們,你們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沒有知識。’”這些教誨,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要不斷進取,永不滿足。

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把知識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學習就是知識源泉的源頭。只有永不滿足地學習,才能使知識的源泉永不乾涸,永遠流出清澈的泉水,澆灌出智慧的花朵,結出豐收的碩果。

本文先從反面入手,舉例論證,指出“有些人往往不願意學習,不願學習當然就與未知領域

接觸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領域是多么深遠奧妙,自然不會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為自己還很有知識。”接著又運用舉例論證法從正面論證,分析了學習的好處,最後總結歸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思路清晰,對比鮮明,可稱得上是一篇成功運用正反對比式結構的典範之作。

高考對比式議論文篇2

人生猶如激流,只有跨過重重障礙,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收穫。在這個蜿蜒崎嶇的道路上,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合理地規劃自己。

永遠注視眼前,不留戀兩旁的野花野草,直奔洶湧澎湃的大海,讓自己的生命永遠煥發激昂的鬥志,呼喊著生命的不屈與頑強。生命的長河不正是需要這種學會規劃自己的魄力與勇氣嗎?烽煙四起,英雄末路,誰主沉浮?永遠是那些懂得合理規劃自己、知己知彼的清醒智者。楚漢之爭,可謂激烈。然而在這混亂的形勢中能懂得藉助他人力量,誰能有實現理想的宏大規劃?想必也只有漢王劉邦。劉邦雖然沒有霸王那般雄健的體魄,力能扛鼎,以一當十,英勇無比,但是劉邦卻深深了解項羽的致命弱點——剛愎自用,不聽謀臣之諫。從而,他暗自規劃自己的漢朝之夢,憑藉張良韓信的妙計,每每出奇制勝,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最終使不善於規劃自己的項羽霸業成空,並使其自刎烏江。

歷史清楚地告訴我們,勝利永遠不會垂青那些不會規劃自己人生的人。只有朝著自己設立的規划行動,才能有成功的可能,否則,那些曾經的豪言壯語也會成為欺騙自己的謊言,終使人生抱恨無窮。和平年代,勇士無數,誰可成功?永遠是那些學會細心規劃自己,踏實前進的聰明精靈。再回憶世界C高音之王帕瓦羅蒂,一個真正懂得細心規劃自己浪漫人生的音樂巨人。在不惑之年,那一次比賽讓他看到自己前途的光明,他感謝上天對他特意的贈送,他有高亢優美的歌喉。經歷人生忙碌的旅程,他終於憑藉自己預定的規劃,踏實沉穩地成就歌唱事業上的每一個輝煌。

直到花甲之時,他仍然堅持實現自己的昔日規劃,他要將音樂的博愛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於是乎,他殫精竭慮地舉行大型演唱會,號召眾多流行樂壇巨星,共同將籌集的演唱會資金捐獻給貧窮戰亂地區,終將人生規劃得完美無缺,讓人生煥發出明亮的光彩。可是,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總會有迷路的羔羊。面對著名利的誘惑,他們早已規劃好的人生步子便慌亂了。本圖清廉為官,奉獻自己,然而擁有了權勢,便失去了方向。

像陳良宇、劉志華之輩也只能遺臭萬年,為人不齒了。功名利祿使他們的規劃指錯了方向,而成為貪官污吏。可見,囿於一己私利的人會有錯誤的規劃,胸懷天下的人才能有正確的人生規劃。沒錯,人生需要規劃,每個人都應學會合理細心規劃自己的人生。無論何時,不管何地,我們都該清醒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一舉一動,保持理智。不要因為規劃太小而不屑一顧,更不要認為只有宏大的規劃才是最絢麗最誘人的。我們要做成功規劃自己的法拉弟,不做好高騖遠的德國人。

我們要注視眼前,將最有把握的小規劃做好,相信才可實現更宏大的規劃,書寫人生的輝煌,享受生活的良多趣味。好吧!讓我們昂首闊步,保持平靜愉悅心態,攜帶人生的規劃,在生命的道途上,踏出一條康莊大道。

高考對比式議論文篇3

紫禁城的正門被叫做天安門,這一“安”字,安定、安全、安寧、安逸之意盡在其中;自然,還潛藏著統治者安於斯所、安於現狀的心理。

然而,天下沒有永久的“安”,只有不安於現狀,與時俱進,勇於變革的人,才會在奮鬥中感受到真正的心安神寧。

安於現狀,是對自身昏聵的一種縱容。三國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他不思亡國之痛,不恨亡國之辱,而是縱情於燈紅酒綠,安樂於紙醉金迷。於是,這種對自身的放縱,導致了他靈魂的銷蝕,成為了千秋笑柄。

安於現狀,是對人生理想的一種阻撓。人生理想宛如萬仞險峰,無限風光,盡在懸崖之巔,絕壁之頂。實現理想,就是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過程。設若登至半山腰,觸到些花花草草,看到點片雲只月,變欣欣然安於中道,不再奮力攀爬,無意天下奇觀,這種“安”不是一種淡泊,而是一種阻撓前進的障壁。

安於現狀,是對國家前途的不負責任。清軍入關後,自認為天朝上國,物阜人豐,無須同外國互通有無。於是,清廷閉關鎖國,將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和思想一併擋在冷冷高牆之外。統治者們耽於九州一統的格局,安於封建體系的森嚴,終於造成科技、軍事的落後,慘敗於西方、東方殖民者的堅船利艦之下。連天的炮火打破了這份所謂的安寧,一紙紙喪權辱國的條約,成為這個不可一世的末代王朝恥辱的寫照。

安於現狀,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安”。而真正心安神寧的人,正是那些不安於現狀、與時俱進、勇於變革、開拓進取的勇士。

不安於現狀,決定著一個人的自強不息,有所作為。居里夫人在發現放射性元素“鈈”之後,舉世聞名,但她並未就此停下進步的腳步,而是不安於現狀,繼續探索,終於又發現了“鐳”,從而為人類科學史又增添了光彩照人的一筆。

不安於現狀,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崛起、富強。是那些不安於現狀的革命者,前仆後繼,創建了嶄新的中國;是那些不安於現狀的建設者,不知疲倦,創建著富強的中國。

於是,不安於現狀者才在不斷努力中感受到一份真正的安定、安寧,真正的心安。

願不安於現狀者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