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語文議論文範文

議論文是進行問題闡述的過程,是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的組成部分,議論文寫作教學有助於學生提高對問題的自我觀點的理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人高考語文議論文範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成人高考語文議論文範文篇1

當埃蒙斯再次把金牌“送”給中國人的時候,有人建議授予他“中美友好使者”稱號,亦有人親切地稱呼其為“當代白求恩”。這當然是開玩笑,但是,埃蒙斯兩次奧運會把唾手可得的金牌讓給中國的事情,確實也太離奇了。

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會,天才小子埃蒙斯一路以絕對優勢領先,眼看到最後一槍了,卻把子彈射向了中國選手賈占波的靶位,其情其景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因此,當昨天埃蒙斯再次一路領先,再次到了放最後一槍的時候,雖然身為中國隊的忠實擁躉,我還是忍不住說了句:老兄這次千萬別再脫靶!

毫無疑問,這一刻,在全世界,肯定有不計其數的觀眾懷有此種想法。

可似乎歷史注定要重演,埃蒙斯的最後一槍出現了一個和脫靶性質幾乎同樣嚴重的失誤,只得了4.4環!

目睹此景,我瞠目結舌,解說員瞠目結舌,埃蒙斯的妻子、捷克美女、本屆奧運會首金獲得者卡特琳娜瞠目結舌。

而埃蒙斯,哭了。

我想,即使樂於看到邱健奪冠的中國觀眾,在這一刻,肯定也是驚愕多於驚喜,困惑多於快活。

金庸老先生的著作《天龍八部》曾記述,北宋年間,在大理國首都附近曾有過一次驚心動魄程度絲毫不亞於邱、埃之戰的競技比賽。當時,一方是佛教高人黃眉老僧,一方是四大惡人之首延慶太子,比賽項目是圍棋,段延慶一路遙遙領先,眼看就要大獲全勝之刻,卻離奇地失手自滅一目,以致全盤皆輸。

彼時,面對意外結局,延慶太子一言不發,翩然而去,認賭服輸,頗有高手風範;今次,埃蒙斯拭去淚水之後,更以真誠擁抱向邱健表示祝賀,盡顯體育風度。

從雅典奧運會的脫靶,到本次奧運會的4.4環,埃蒙斯確實是有點鬱悶。但反過來一想,雖然他始終與金牌無緣,但因為上次脫靶卻尋得鴛鴦伴侶,此次失誤更將使其永銘於奧運史冊,從創造傳奇的角度講,埃蒙斯並非失敗者。

在奧運會諸多比賽中,射擊一直是個冷門項目,與田徑游泳等熱門相比,所獲關注甚少。但我想,如果埃蒙斯有幸參加下屆倫敦奧運會,出槍之時,一定會有無數媒體蜂擁而至。

正如顧拜旦所講,對人生而言,重要的絕非凱鏇而是戰鬥,參與將比取勝更重要。從雅典到北京,埃蒙斯雖然在最後一刻被命運之神兩次捉弄,但在觀眾眼裡,其實力已不容質疑,而那優雅的“輸金不輸人”的體育風度,更將會與這段傳奇一起被載入奧運史冊。

埃蒙斯的故事,再次向人們證實,體育之所以有魅力,奧運會之所以被稱作人類最偉大的盛會,不單單是因為那些創造紀錄的輝煌時刻,更因為它有這些失敗的傳奇,它們跌宕起伏,令人迴腸盪氣,小小賽場,便是人生的真實再現。

最後以一句中國歌詞贈給馬修·埃蒙斯先生:“論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期待倫敦再見你。

成人高考語文議論文範文篇2

電影《讓子彈飛》讓人捧腹之餘更予人一個耐人尋思的結尾,張麻子歷經腥風血雨又重上馬鞍,馳入山林。也許英雄的歸宿終是草莽!電影的結局總是太蒙太奇,但我慶幸,英雄不是走回頭路,他只不過是回到原點,那裡才有刀光劍影,那裡才有豪邁與灑脫。

回到原點,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難忘畢淑敏的一句話:“額頭上沒有一絲皺紋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動的都是水。”的確,生活在現代世界裡的人們是不是已經忘記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顏,是不是已經遺漏了真性的原點?我們習慣於擠出不由衷的笑容,習慣於對化妝品和面具的依賴。殊不知我們暗自高興以為歲月的痕跡和世故的表情統統遮去,卻令自己最珍貴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熱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點在於個性的張揚,在於情感的表露,在於性格的突圍。回到原點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裝;回到原點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點,而是以淡定而真實的姿態上路,輕輕抬頭,已屈指行程二萬,翻越無數的高山……

每次坐飛機時,空乘人員都會為乘客演示應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對乘客,本是機上空姐綻放最美麗一面的時機,但我卻每每看見一張張木然而冰冷的臉,很規範卻很敷衍。

我想,再動人的臉容也經不起隨意的解讀和虛偽的擺弄。回到原點,雖不完美亦叫人親切;遠離原點,儘管精緻但讓人生厭。回到生命的原點,是展現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軌跡上搏動著最和諧的節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繹著真善。

於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學家馬寅初。儘管在那個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學者為苟全學說已放下知識分子的尊嚴,但馬老依然保持著不屈的姿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說他已丟掉立場的原點,我卻謂馬老回到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原點。“絕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頭”。這個原點如此厚重而神聖,承載了人性的光輝和一個知識分子最倔強的底線。

原點不是起點,堅守原點者業已登上一個道德的高台,原點又是起點,堅守原點,回到原點者從這裡再出發,再揚帆啟航,最淋漓也最真實,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轟轟烈烈。

在一個浮躁的社會裡,我們滿足於”枝枝葉葉外不尋”,但一個人人都標榜“金錢為原點”、“權力為原點”的社會又何嘗不是一個迷失了原點的貧血社會?惟有每個人都自覺地尋找原點的坐標,重獲人性的莊嚴,才有“民德歸厚”的一天。

回到原點,重拾本真,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成人高考語文議論文範文篇3

那輝煌的盛唐早已過去,但詩歌仍千百年來在人們心間流淌;古希臘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卻依舊蔓延,在更深廣的土地上,燃燒了幾千年。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是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存,最宏偉的大廈最終也不過化作歷史風塵中的一把碎土,但我們創造過的思想與美,卻在它們的載體與軀殼湮滅後,化作歷史風沙中的一抹余香,纏繞亘古,永不逝去。

當年左光斗被魏忠賢殺害後,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隨(後)魏忠賢一飲而下。連喉骨也徹底地碎了,魏忠賢才徹底放心了,如此,你還如何再上書、進言?他卻不知,自己飲下的,是一生的恐懼。那東林黨人的傲骨不滅,他們的靈魂成為奸惡之人永遠的噩夢,也幻化成為歷史一曲永恆悲壯的絕響。

是的,一切都不會過去。形式的過去預言著內涵的永存。

而今,在這個身邊風景迅速變化的時代里,你是否曾聞到,那風中的余香?古龍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傳承與遺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喪失,於是他們迫切地想重建,想發揚光大。如此並沒有錯,只是有許多的文化,它隨著歷史的雲煙,早已很難在當今世界坐上一把輝煌的交椅。它們的位置,應當成為風中的淡淡香氣,人們精神家園的盆景,在無聲中滋養與溫潤我們的感情。那些遺忘是必然的啊,傳統的審美,或是略帶迷信色彩的習俗,它們其實從未在(我們)身邊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換回轟轟烈烈的紀念形式,我們才反會感(覺)[到],它們逝去的姿態。

並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為那風中的余香。逝與留的辯證正是自然與歷史最智慧的斟酌。當表面隨著風沙漸漸融化,那核心也正緩緩顯露它的精華。時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讓我們看清一樣事物它真正的價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經的飛天完整而清晰,但對畫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畫;如今的它雖乾涸百孔,卻更能承擔歷史的厚重,真正的傑作,必是經過歷史風霜的淘洗,然後逝去了一些,卻更餘留了真和美。

我們這個時代,是否想讓後世回望的時候能找尋到如此一些不滅的精魂?那就讓文學的泡沫,讓市場的包裝淡去些吧,它們,只會在風中逸散。

一直難忘的一次畫展,是新興的畫家自辦的,朋友看到一幅畫問我,那究竟是傳統畫風還是後現代的?我看著那幅畫,很溫暖。

那一刻,我仿佛聞到了風中的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