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享為題的議論文作文

每個人都應該有許多事情和別人分享,向別人傾訴,於是,便有了分享時所收穫的快樂。下面一起和小編學習一下分享的作文吧!

分享議論文篇一:

與人分享喜與憂,不但會得到快樂,也會使憂愁減半,我就親身體會過與別人分享而得到的快樂。

記得那一次,學校開展“三筆一畫”的比賽,我參加了毛筆字、鋼筆、繪畫比賽。剛開始,我還以為最起碼每樣只會得二等獎,但出乎意料,我每樣都得了一等獎,並取得了下一次的比賽權。我一聽,高興極了,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我的同桌,我的同桌聽了這個訊息也為我高興。聽姑姑說,第二輪的作品要展出。於是,我把字、畫認認真真地寫、畫了一遍,果然得到了大家的好評。我又一次的把喜訊告訴同桌時,同桌也樂了,我也十分開心:“與別人分享真的會得到兩份快樂呀!”

還有一次,那是上一個暑假的事情了,那年暑假我有幸去了一次我夢寐以求的地方——北京。北京不愧為中國的首都,宏偉壯觀的故宮、頤和園、天壇,還有萬里長城都讓人難以忘懷。從北京回來後,我把我的所見所聞都告訴了妹妹,妹妹聽得可入迷了,我也感到高興。

與別人分享是一種快樂,與別人分享快樂,更是一種快樂。

分享議論文篇二: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你如果把“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讓我終生難忘。

那是幾個月以前的事情了。那天,我正津津有味地讀著作文報刊,無意間卻瞟見我的作文——《小螞蟻》在報紙上發表了。知道這個訊息,我欣喜若狂,找誰來分享呢?嗯,就告訴張佩玲吧!我拿著報紙樂呵地走到張佩玲的 座位上。“你瞧!”我用手指了指我的作文 。“我的文章發表了!”她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比我更激動:“哇,你真棒!恭喜你了!”那時,我真正體會到了“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這句話的含義。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記得那一次測驗,我的成績不理想,心中十分沮喪,我的眼前飄著一層層愁雲。心裡像塞了一團亂麻,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我垂頭喪氣,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張佩玲見此情景,湊到我身邊,親切地詢問我:“陳銘琿,你怎么了?”“哎,我測驗只得了八十多分……”“這有什麼了不起的!笑一笑就過去了唄!”她坦然地笑了。“可是……”她打斷了我的話:“如果說人生過程像一幅畫,那么這幅畫就是由各種成功和失敗作為色彩繪製成的。其間有山重水複,那是失敗塗抹的陰霾;有柳暗花明,那是成功描繪的彩虹。”她的一番話讓我受益匪淺,它詮釋了“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至理名言佳句

分享,與好友一起分享快樂,你將會得到更多的快樂;分擔,與朋友一起分擔憂愁,你將會倍感輕鬆。來吧!同好友一起,共同迎接明天不落的太陽吧!

分享議論文篇三:

分享,是一種美德。與一個朋友分享快樂,你將得到兩個快樂;同樣,憂愁也能分享,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分掉一半的憂愁。

記得一次暑假,社區的活動是踢毽子和跳繩比賽,我去參加了。先是比賽踢毽子,開始了,我拿出剛買的羽毛毽,把它輕輕地向空中一扔,毽子便像一隻白色的小鳥想要飛向蔚藍的天空,但是又力不從心,掉了下來,我看準了,便一踢,毽子又“飛”了起來,又掉了下來,如此循環,一分鐘過去了,我竟然一次都沒有斷,踢了86個,遙遙領先。

接下來,是比賽跳繩,在裁判員說開始的那一刻,我急忙論起繩子,盡力地跳著,繩子與地面摩擦的聲音在我腳下響起,風在我耳邊“呼呼”作響,一聲“停”,大家立刻停了下來。裁判員開始登記踢毽子的個數和跳繩的個數。結果,我得了踢毽子第一名,跳繩第二名,我高興極了,連忙把這個喜訊告訴我的死黨汪彬莘,她得知了,也為我感到高興。

我不僅分享快樂,也分享了憂愁,記得有一次,英語考試,原以為能95分以上的我,在考捲髮下來時,我傻了眼,一個鮮紅的88分映入我的眼帘,我一下子氣餒了。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把這個壞訊息告訴了汪彬莘,她便安慰我,一次考不好沒關係,下次考好就行了,何況,88分還是優秀呢!聽了她的話,我的心塌實多了,憂愁也減少了一半。

瞧,這就是我分享的經歷,我把我的快樂分享給了朋友,我得到了兩個快樂;我把我的憂愁向朋友傾訴,我分掉了一半的憂愁。朋友們,你也試著分享吧!

分享議論文篇四:

分享是一種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每當你有什麼高興或不高興的事情,告訴朋友聽後,就會覺得整個人都爽快了。其實與人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是在用心傳遞著彼此之間的感情。

學校舉辦了一個捐書活動,每個同學都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捐獻出來,給更多的同學看到。就拿我們班來說吧,我們班的同學才一天時間,捐出的書就已經“堆積如山”了,把那個抄書名的男同學忙得團團轉。當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把自己喜歡的四本書捐給了學校,可見我們班的同學多有愛心呀!後來,我們還在中隊活動時開了好書推薦會,每個被抽到的同學,都拿著自己喜歡的書,到講台上,把這本書的內容,有趣的部分和感動人心的情結,簡單的介紹一下,讓大家對這本書更加的理解,如果喜歡看還可以找這位同學接來看看。而且,同學向我借書,我也很樂意與她分享我的好書。這就是分享樂趣。

有一個關於特雷莎修女的故事:有一次,他聽到一個訊息,有一個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數天沒有東西吃,所以她修女了一些米,跑到他們家中。在修女還沒有弄清楚究竟時,那家庭中的母親已把米分成兩份,將其中一份送給那信奉回教的鄰居。修女問她:“你們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給你們的米糧只有那么一點,並且你們共有十個成員,你們如何夠吃呢?”那母親只回答了一句話:“他們也沒有東西吃。

這個故事中的母親,給了我們“分享”的最高度的詮釋,因為她的回答還原了生命原本的亮麗底色,並且讓我們懂得了:分享是生命的一種快樂與幸福。

通過分享自己的東西,你與他人之間的冰牆會漸漸消融,能使人感受到分享的樂趣之大。如果什麼都不與人分享,把自己封閉在“密室”里,個人的內心就只能是一個封閉而孤獨的空間,無法與他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而每一種人生的快樂與痛苦都需要與他人分享才能讓它成為有價值的東西。

分享是博愛的基礎,不與他人分享感受的人注定孤獨。讓我們行動起來,學會與人分享。分享的世界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