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的極端作文

在一個物質膨脹的世界裡,政府又加緊對經濟的刺激以及弘揚一些財富的觀念,重商主義橫行。人的動物本能被充分激發,人比動物更懂得及時行樂,享樂成了人生的一種最大追求。富人炫富,窮人羨富,整個社會呈現的是一派金錢至上的風氣。

而贏家通吃的市場法則又使得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這時“馬太效應”又來起作用了,富人可以代代受富,窮人永難翻身。於是窮人乾脆破罐子破摔,要么踏入極端。這實在是一種悲哀,要命的是,悲哀會一直悲哀!

整個社會都沉浸在這種表象里,沒有了真正產生溫暖的愛,沒有了崇高的信仰,人們的心目中也沒有聖人的形象,偉大的思想家再也難產生了,哲學進入了衰落期。當一個社會哲學開始衰落,那是極度危險的,社會實在看不出是怎樣的美好。

《社會是不是可以更趨近美好》

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而且需求的層次隨著前一個層次的一定滿足逐步上升。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級的人生自我實現,甚至到超越形自我實現,也就是直到實現美好的人生,甚至更美好的人生,這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並且這些條件必須充足。社會條件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現在的社會讓人通過付出一些勞動來維持基本上的生存,這肯定不是問題了。一些發達的國家能夠讓一定的人實現更多層次的需求。現在最關鍵的的問題是:一個社會裡的成員能不能產生自我實現的意識,自我的實現有沒有必要,到底能不能達到自我實現。

人的自我實現是最具有創造性價值的,它是有別於低級動物而作為人的價值體現,是人生最大意義的體現,它不僅於個人甚至於他人於人類都是有益的,它不僅利己還帶有利他性、利社會性。一個美好的社會會促成更多的人產生自我的實現。

如果一個社會裡大量的成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為基本之生存上面,再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忙活其他的了,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也只是曾經想想罷了,那這些人還能夠自我實現嗎?真正自我實現的都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多數的工作都是讓人感到極度缺乏趣味的,時間長了,還會厭倦,但是又不得不做,因為要維持生計,人生更多的是不愉快。但是不愉快的人生就感覺有所缺失,很不值得,於是就需要填補缺失,尋求樂趣。工作本來無趣,讓人厭煩,那么就需要消遣了,工作之餘都用在了消遣上,因為消遣確實能帶來一些感官上的樂趣。工作解決生計,消遣帶來樂趣,久而久之,這種生活方式就習以為常。當這習以為常時,原本所有美好的夢想都沒有了,所有的潛能都埋沒了,所有很好的興趣愛好都不存在了,人就只知道為度日而度日、為生活而生活,生命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消磨了,而又根本不自覺。動物的本性是什麼呢,就是為生活而生活,人除了和動物形態有所不同,其它又有什麼區別呢?作為人的人生自我價值談何體現呢?

現在的工業制度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改觀了人的物質生活,一方面又促成了人的機械主義,使人就知道這個事情今天是這樣做明天還是這樣做,今天做著這個事情明天還做著這個事情,不斷地重複,使人感到索然無味。人也懶得去想以後的事情了,盡情地享受消遣的樂趣,過好當下。過好當下這種消極的人生觀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瀰漫著社會。這實在是一種可悲可怕的心理和形成的風氣。

不正確的價值觀也難以促成人生自我的實現。在過分強調經濟的社會裡,在商業為主的社會裡,物質富有成了普遍崇尚的對象,金錢成了普遍追求的目標。攀比的心理使得人永遠不會滿足,因為總有更好的。人的一生都在為衣服、食物、住房,更好的衣服、食物、住房忙碌著。人們還給這種現象加上一個好聽的字眼叫“奔”。其實所奔的是什麼呢,無非就是這些物質所帶來的感官上的享樂,更好的物質帶來的更強烈的享樂。為了不斷地滿足這些享樂,人們會爭先恐後的去想盡賺錢的心思,那些美好的興趣愛好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了。有人會說等奔到了一定程度就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就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可一定程度是什麼程度呢,就算到了這個程度又能夠真的滿足嗎?

當大多數人都一生都在致力於基本生存時,當人對衣服、食物、房子等等這些物質的追求占據一生當中主導部分時,當美好的人生都難以實現時……這時,社會真的算美好嗎?如果這些狀態一直持續下去,社會該不該樂觀呢?為生活而生活,為享樂而生存,作為人的性質不能充分體現,人性光輝的一面難以煥發,社會是不是存在著大量的浪費?社會能不能夠更趨近美好?

小編ps:親愛的作者,我們不贊成同學們撰寫此類文章,希望多撰寫積極向上,正能量的文章。